突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瓶颈

突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瓶颈

【编者的话】

人才是发展的最大资源,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认为,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过程中,大学应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平台,形成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彰显创新精神的环境和氛围,使大学成为拔尖人才辈出的创新体。

营造大师级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代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意味着高校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代表说,“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要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记者:衡量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准是什么?

陈骏代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如何,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她培养的人才能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她的培养模式能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我国在专门人才培养上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遇到瓶颈。研究型大学应该以突破这一瓶颈为己任,将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各行各业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传授新知识新技能,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本领,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积极开展自主实践。拔尖创新人才要承担传承先进知识和文化的使命,更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具备根植于内心的关心社会、关怀他人的人文情怀。

记者:怎样才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陈骏代表:高校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可以从五个方面着力:一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既具有广博知识、广泛兴趣等特质,又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精神的人才培养新内涵;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新局面;三是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体系;四是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五是加强国际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钱学森之问”,问的不是一般人才,而是杰出人才,尤其是大师级人才。环境和氛围对于大师级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形成团结协作的环境和氛围,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彰显批判精神,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为高技术服务业培育和吸引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委员: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委员说:“高校应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加快发展以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特征的高技术服务业,提升我国高端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的现状?

马德秀委员: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但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看,我们仍处于低端加工组装环节,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使“中国制造”面临着低端制造产能相对过剩、高端设备需大量进口和核心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动力缺失的双重制约。欧美国家正重新回归并更加重视“高端制造”,“第三次工业革命”又使制造业能够依靠较少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而发展。“中国制造”必须改变以要素资源投入和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的低端加工制造模式。

记者:我们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型升级?

马德秀委员: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是以创新为引领,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核心,围绕高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高技术服务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有利于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高技术服务业主要依靠知识和信息资源,较少消耗物质资源,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记者:具体要怎么转?高校应发挥什么作用?

马德秀委员:高技术服务业离不开优秀人才,高校要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专业化的高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吸引国外高技术服务领域的优秀入才。各级政府应引导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积极承接国际高技术服务业转移,进一步加大对高技术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光明日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以“三创”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代表: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要优先发展教育,全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代表说。

记者:怎么理解“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李晓红代表:世界发展进程表明,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与技术中心、科学中心的转移是一致的。14世纪以来,世界技术中心、科学中心先后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法国、德国,1860年后又转移到美国,经济高端发展中心的转移与之同步。历史证明,教育中心最终将促成经济中心的形成。

中国已经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必须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发展,深入推进新一轮改革,中国高校才有可能赶超一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记者:武汉大学的发展怎样体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李晓红代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是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高校促进经济发展,关键是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过去几十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拔尖创新人才稀缺仍然制约着高端经济的发展。

武汉大学确立了“顶天立地”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战略,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了一批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创办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学校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了一批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大平台。

我们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提出以“创造、创新、创业”为基本内容的“三创”教育,构建了具有武大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建立了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加大研究生创新奖励力度,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光明日报记者 夏 静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江龙)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