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问题上,绝对不能搞浮躁造势
我们不能不有所忧患,在文化硬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民主大大增加的同时,人们看到了空心化、形式化、浅薄化的苗头。能不能感动受众的内心,能不能提供思想智慧与情感冲击、内心润泽,给受众以真正的灵魂的洗礼,这是文化成果的层次性的重要评估标准。而靠声势、靠豪言壮语、靠传媒炒作、靠先期录像的鼓掌、靠所谓吸引眼球的廉价元素与简单符号的堆积,是弄不出多少真正的文化含量来的。近年来大而空、闹而浅的玩意儿越来越多,文化的形式化即空心化,符号化即简易化随意化,哄闹化即应景化越来越严重,黄钟黯哑,瓦釜轰鸣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于文化产品的真正的思想与艺术的评价却越来越成了胡弄事儿了。
任何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只能通过人民群众自己践行,自己选择与自己改造。例如我们长久以来希望通过编撰新儿歌来进行教化,费力多而成效少。我们也有并非少数的有心人编写新的《三字经》,但与老的《三字经》相比,其被接受程度相差何止万里?
文化的根基与重要内涵正是教育。由于中国的狭窄部门分割,人们往往在谈文化建设的时候不谈教育,而如果不改变事实上的单纯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想把中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是很困难的。
文化的发展在我国当然取决于党的领导,国家的工作,而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与媒体的舆论导向,也都是必须与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那么,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看我们还缺少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公信力与自信力的高级人文专家。有了这些专家,我们才能钻到文化的精神深处来规划文化发展文化,才能专业地评估我们的文化举措与文化成品。否则不免有隔靴搔痒的危险。政治斗争、政治运动的后遗症使人文专业变得过于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与多变化了。请看:我们有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院士,人文学科则不存在院士,说明我们自己都没有信心。一个对自己的人文方面的人才与成果没有信心的国度,能成为文化强国、创新之国吗?能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地吗?
在文化问题上,大与强的要求似应服从于好的品质的要求。我们需要的是高尚的追求与信念、辽阔的视野与心胸、智慧与才能的光芒四射、创造发明的勇气与魄力、深入的对于文化精神与文化追求的体贴与共鸣,我们需要拥有真正的高度专业化的文化人才集体,需要开拓真正的创造发明探讨真理的精神空间。我们还需要按部就班的文化教育与建设过程,有长期打算、长远眼光。在文化问题上,绝对不能搞浮躁造势。
(作者为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