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 新活力 新希望

新思路 新活力 新希望

被列为全国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的印江,通过重点抓产业化扶贫、实施“整乡推进”和“集团帮扶”等项目,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262元提高到2012年的4418元,增长250%,贫困人口减少到12.31万人。

机制创新 扶贫新思路

这些日子,印江罗场乡两河村群众程刚一家人特别高兴,刚过了一个幸福年,接着又忙碌着整理圈舍,打算购进鸡苗,大干一场。去年,他家卖掉3000多只商品鸡,纯收入有五六万元。

2012年,按照贫困人口新标准核定,程刚一家是减贫摘帽对象户。罗场乡在扎实推进“减贫摘帽”工作中,实行点对点、户对户帮扶,每户制定了帮扶措施,指定1个帮扶单位、1名责任人、1名帮扶人。按照责任分解,副乡长周正禄重点负责程刚一家的减贫摘帽。

周正禄帮助程刚协调资金、送鸡苗,发展林下养鸡。同时,隔三差五上门了解养殖情况,并帮他成功登记注册微型企业,获得5万元的补助。如今,程刚一家人的生活像模像样。

“一名县领导联系一个乡镇、一个部门帮扶一个村、一家企业单位帮扶一个村、一百万资金覆盖一个村、一名干部帮扶一个贫困户”,这是该县创新扶贫机制的一大途径。

近年,印江不断深化“县级领导挂帮乡镇,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专门出台文件对挂帮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制定了“五个一”帮扶工作机制,要求从项目支撑、产业帮扶、资金援助等方面,加大对挂帮乡镇、村的支持帮扶力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带动、社会参与、整体推进”的扶贫脱贫攻坚新格局。

产业扶贫 农民增收新载体

初春暖阳下,印江新寨乡干家村生机勃勃。在小山坡的养鸡大棚里,养殖户周杰正忙着给鸡添加食料。“每只鸡苗有四块钱的补助,政府还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提供更好发展条件。”

新寨村的村民在幼龄茶园中套种蔬菜,同样摘掉贫困帽子。

“在这片茶叶林里栽点蔬菜,光是蔬菜,一年就能搞个两万块钱的收入。同时也可以管理好茶叶。”村民唐汉在自家5亩幼龄茶园里套种蔬菜,还获得政府的肥料和管理费等补贴。

为做大做强茶产业,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立茶叶加工房,购进机器设备。去年共加工3800多斤名优茶,产值已经达400余万元。

近年,印江积极探索“山顶造林、山腰种茶、坝上种菇、宜果则果、林下养殖、循环发展”的模式,总结借鉴茶椒间作、果椒间作、林下养鸡等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目前,该县已发展生态茶园面积28.73万亩,投产茶园12万亩,2012年实现产值6.16亿元;绿壳鸡蛋产值达1.33亿元,户均利润4.6万元;食用菌2368万棒,实现产量2.6万余吨,产值1.9亿元。

旅游扶贫 农村经济新活力

走进梵净山西线的新业乡石板寨,新开业的“杜鹃园”里人头攒动,生意火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二十多桌,开业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收入有8万多元!”杜鹃园老板腾建宏说。

随着梵净山西线开通,深居大山的新业乡坪所村村民们坐不住了。2011年,坪所村40户群众怀揣发展乡村旅游的梦想,在国家异地生态移民搬迁项目资金120万元的帮助下,当地每户群众筹集资金2万元,自愿从深山搬到新开通的梵净山环线旁边,并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办起农家乐,成了梵净山旅游线上的一个节点。

按照“依托梵净山、围绕环山路、打造景观点、发展大旅游”思路,印江积极争取旅游扶贫资金,在梵净山环线实施旅游扶贫项目,同时,结合“村庄整治”项目,打造了杜鹃山庄、芙蓉坝、团龙民族文化村、甘川花果园等8个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发展300张乡村旅游床位。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217.42万人次,创旅游总收入20.19亿元,旅游人次较上年增长51.74%。

责任编辑:葛秋云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