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一平”的学区房象征义务教育阶段公平的瓦解
天价学区房让重点小学成了名符其实的“权贵小学”
想要学区房的人有两类,一是有钱人,二是特别注重子女教育的平民。而如今像中关村二小附近这350万起的学区房价格,已经把第二类人完全剔除了。这或许是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的现象。而贫富差距扩大与天价学区房结合起来,又使权贵子弟“赢在起跑线”,起到了“固化阶层”的作用。
就近入学和推举、特长等非分数录取政策结合,让城市义务教育公平几近瓦解
我国的“重点学校”不同于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优质优价”的资源配置方式自然形成的所谓名校,它们(这里指的是中小学)中的许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某些特权阶层的需要而人为地强化配置教育资源形成的“贵族学校”。这些学校在改革时代打破身份壁垒,面向社会实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招生,应当说是较之以往的一大进步。然而从90年代后期开始,在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下,就近入学、推举、特长加分等政策逐渐成为主流,分数竞争让位给权钱竞争。
以北京为例,幼升小需要就近入学,学区房成为重点学校敲门砖,没钱没权别进来。小升初需要推优,推优中的各种腐败已经触目惊心。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能先后就读中关村第三小学和人大附中,或许就是对这种现象的一个注解。
结语
在不保证各社区教育资源平等的情况下就近入学,只会催生“十万一平学区房”这样的怪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