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农业问题 把农村建成小城镇(2)

解决中国农业问题 把农村建成小城镇(2)

舒尔茨以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不能忽视农业,农业完全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一旦农业被忽视,整个经济结构就要失衡。

3.欲使农业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改造传统农业,加强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呢?在舒尔茨看来,关键在于打破农业本身的封闭体系,使农业能够得到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技术。农业的现代生产要素包括客体因素,即对土地、种子、机器、耕种方式等的改造;也包括主观因素,即农民对这些客观因素的需求,以及能够使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改造传统农业,必须投资农民的教育,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以期用更高层次的技术、设备装备和改造传统农业。他深刻地写道:“本书研究的中心论点是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迅速增长的经济基础不在于提倡勤劳和节俭,增长的关键在于获得并有效地使用某些现代生产要素。农业要素的供给者是在农业试验站工作的研究人员。农民的作用是作为新要素的需求者接受这些要素。然而,典型的情况是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并不寻求这些新要素。迅速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

4.舒尔茨不赞成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舒尔茨不赞成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舒尔茨认为,有一个广为流行的成见,即把经济增长完全与工业化等同起来。在政府通过发展计划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率的许多穷国,这些看法形成了经济政策。于是所有的投资都向城市倾斜,认为农业不仅可以提供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而且可以提供工业发展的劳动力。这样的政策,在遏止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遏止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并且,舒尔茨对压抑地租、压抑农产品的价格等政策也持批评态度。一系列的压抑举措进一步降低了农业效率。在我国,一方面是农业投入要素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是每遇粮价、菜价上涨,有关部门就出手干预,这种干预在扭曲市场价格的同时,也扭曲了资源配置,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刘易斯与舒尔茨:我们既有的发展模式更倾向于刘易斯,即所谓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当我们按照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模式,高歌猛进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却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消极后果。

同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黑人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1954年发表的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这一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一元是现代部门,主要是市场化的现代工业部门,一元是传统农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是低效的,甚至存在着“零值”,即不做任何贡献的生产要素。封闭而低效的传统农业部门拥有大量的隐性失业,只要提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就能有无限的劳动力供给。而所谓的发展,就是通过发展现代部门,通常被理解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学者更是把这种靠着廉价劳动力的发展叫做劳动力 “红利”。然而,当我们按照偏袒工业、轻视农业的模式,高歌猛进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却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消极后果。

1.加剧了城市与农村的不平等

一方面是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另一方面伴随圈地和扩张的则是乡村消失和乡村“自卑”;一方面是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城乡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公共资源不能共享,重点高校农村背景的学生越来越少。

2.城市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

20世纪拉美国家片面城市化,迅速转移农业人口进城,使之不仅社会问题甚多,而且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而在中国,随着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大量农民进城和大量城市失业人员的存在产生了严重社会问题,例如城市贫民、社会治安及社会稳定问题。与此同时,农村也存在着诸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