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换一种思路:把农村建成小城镇,既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还能减轻一系列由于超越了城市的承受能力、把农民转移到城市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可能是中国农业问题和城市化的真正必由之路。
必须明白用行政力量推动的圈地、卖地、盖房子,没有产业支持、摊大饼式的城市化是贻害无穷的,中国的农民一旦离开土地,没有了土地会相当危险。农业的问题必须在农业内部去解决。中国有9亿多农民,中国不可能没有农村、没有乡土文明。
在当代中国讨论农业问题离不开城市化,因为人们似是而非地认为,发展就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按照这样的思路走到今天,已经使得城市与乡村,农业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之间的鸿沟拉大,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难下。重读西奥多·W·舒尔茨的 《改造传统农业》,我们会发现这部发表于1964年的学术专著,说的好像是我们今天的事情。
舒尔茨:农业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要加强对农业中的人力资本投资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呢?关键在于打破农业本身的封闭体系,使农业能够得到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技术。
1.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不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舒尔茨所讲的传统农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世世代代凭经验生产,几乎没有农业技术提升,且相对封闭的农业。另一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则认为,传统农业效率低下,存在着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在给定的条件下并不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了最佳配置,且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即使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也找不出资源配置出了什么问题。问题的要害在于生产要素是由传统的要素组成,即农业的技术含量没有提高,是一个相当传统的生产要素的低层次配置,是有效率的贫困。在农业生产技术不变,资源已经得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如果农业劳动力流失,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
2.农业同样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
他在《改造传统农业》中列举了大量案例,例如西欧虽然资源贫瘠,但却以出人预料的速度发展了自己的农业生产。印度按土地的灌溉面积大约是日本的3倍,但日本每英亩土地的产量却是印度的8倍。美国农业生产的成功戏剧性地表现为产品过剩,大量出口以及提出各种减少产量的政府计划。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