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企业要做什么?政府能做什么?

转型升级:企业要做什么?政府能做什么?

中国、越南、印度平均工资水平比较

【摘要】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没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为了解近年来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对约300家各类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全国约150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对调研企业的分析发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虽然我国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面临许多困难,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同时,还需要政府继续支持和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是企业当前的根本出路

当前,我国的企业发展受到以下几个突出矛盾的制约。

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深。煤炭本是我国的优势能源,但从2009年开始已经呈现净进口的局面。2011年,我国生产煤炭35.2亿吨,进口1.8亿吨,煤炭消费总量相当于其他国家煤炭消耗的总和。我国石油消费量的近60%依赖进口,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

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综合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快速下降。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近年来农民工工资大幅度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2000年中国制造业职工月平均工资约88美元,同年印度和越南分别为59和67美元,三个国家的平均工资水平相差不大,中国分别为印度和越南的1.5和1.3倍。但到2011年,中国和印度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456和107美元,中国是印度的4.3倍。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的2.4倍。

多年高投资率,不仅导致我国总体投资效率急剧下降,而且许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我国不少传统产业甚至新兴产业领域,比如粗钢、水泥、平板玻璃、太阳能电池等都占世界产能的50%以上,产能过剩不仅导致企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还会使企业看不清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甚至经济危机。

作为我国出口主体的欧美国家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可能仍处于艰难的复苏期或者低速发展期,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和普遍,企业发展的外部需求空间受到制约。

基于以上矛盾,我国的企业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点。当前,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实现三个最主要的目标:一是通过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企业增长动力转型。或者说,要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扩大要素投入和生产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二是通过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提高生产效率等途径,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现企业发展能力转型;三是通过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的转型。

面对转型,企业正在做什么

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创新正成为不少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但也面临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突破难、创新人才缺乏的问题。调研企业普遍认可并重视研发的重要作用,研发投入显著增强。问卷统计表明,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2%的比例从2007年的19.8%下降为2011年的12.2%,在2-4%的企业所占比例则从2007年的33%提高至41.7%,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有高达94.3%的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直接反映研发效果的企业专利数快速攀升。2007年至2011年,专利数量超过20个的企业比例提高了33.6个百分点。与制造环节相比,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微笑曲线的两端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在被调研企业中,从2007年到2011年,非制造环节对总利润贡献在10%以下的企业比重下降了18.4个百分点,在10-50%的企业比重相应提高了15.1个百分点,超过50%的企业比重提高了3.2个百分点,反映出这些企业在价值链升级、提高附加价值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企业也面临不少困难,突出的是很多基础和关键行业的核心技术长期不能突破,也难于从国外引进,给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障碍。同时,创新所需要的人才也普遍缺乏,既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也缺乏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及普通工人,员工流动性较大也影响了企业工艺和技术创新。

第二,企业普遍开始重视通过引进现代管理技术和工具推动管理转型,但总体管理水平仍然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很多民营企业主要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运营受企业家个人影响很大。不少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形式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实际决策管理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发展较好的公司普遍重视现代管理技术和工具的应用,管理手段越来越丰富。2007年约有30.4%的企业实施了ERP(企业资源计划),这一比重到2011年上升到65.3%。其他的如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电子商务等管理技术和工具的比重也都有大幅度提高。此外,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正在不断完善。

第三,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节能减排的动力和压力仍然不足。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总体上有一定降低。14.8%的企业过去五年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有显著降低,每年下降5%以上;52.8%的企业有一定降低,每年在1-5%之间。同时,在减排方面的成效大于节能降耗。34.3%的企业2007年以来产品污染物排放有显著降低,平均每年下降5%以上;53%的企业有一定降低,每年在1-5%之间。但调研结果也反映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和压力还很不足。从动力方面看,节能减排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并不显著。从压力方面看,57.7%的企业认为能源成本占比较小,节能压力不大;61.8%的企业认为,排污收费占收入比重较小;35.6%的企业认为,改进工艺或者运行污染治理的成本很高,不合算。

企业转型:政府不能无为而治

要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企业的问题主要还是要靠企业自己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市场解决。但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发挥其重要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政府最重要的作用,是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外部环境决定了企业行为,在一个没有“创新溢价”的环境里,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创新的企业还不如不创新的企业效益好,企业就不会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研究开发;在一个机会收益较高、管理粗放的企业也能获得较好收益而不担心倒闭破产的环境中,企业就不会有很强的管理创新的激励;在一个资源环境成本很低,节能减排收益小而投入大的环境中,企业也不可能有很强的清洁生产和集约发展的动力。所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改变企业行为方式的关键,在于创造和完善当前的发展环境。

一是从创新投入和创新收益等多个方面,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从创新投入看,可进一步完善对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激励措施,加大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力度,调整对研究人员特别是对高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评价考核导向,建立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公共研发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等等;从保护创新收益看,特别重要的是大力加强对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二是以提高市场开放性为主要目标营造和建设公正透明的商业环境。强化公平的市场竞争,是推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国有资本管理体制,限制垄断,鼓励竞争,贯彻和落实“新36条”实施细则,切实破除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限制。

三是创造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激励制度。从提高资源使用成本看,要通过资源定价制度改革制定合适的土地、水、能源等各种资源价格,加强对企业排放污染物的监控和收费,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内化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从加强引导和激励看,要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用于资源节约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以及对应用这些产品和技术企业的支持。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