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如何释放时代“正能量”

传统节日如何释放时代“正能量”

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和往年有哪些不同?连日来,记者在济南、青岛等地采访,感受人们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新期待。

“花祭”期待成主流

4月3日,胶州市万国公墓,前来祭奠的市民络绎不绝。

为倡导“无烟”清明,今年,胶州市城市公墓管理处开展“纸换鲜花”活动,出资2万元购入2000束菊花,一趸烧纸换一束,引导市民“低碳”祭扫。尽管部分市民乐意将纸换成鲜花,但也有的市民表示不理解。

“最近,一天祭奠的人数在六七千,兑换的也就百十人。”胶州市城市公墓管理处主任孙启玉表示,清明祭奠烧纸钱是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根深蒂固,要彻底改变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特别是祭奠的主要人群年龄偏大,对“花祭”等新方式接受较慢,岁数越大越不容易接受。

鲜花祭奠等低碳祭奠方兴未艾,烧纸钱等传统祭奠方式仍在盛行,其所带来的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凸显。以胶州市万国公墓为例,公墓建于1995年,是胶州市唯一的城市公墓,共开发墓位12082个,已经销售近10000个。每到清明节祭奠高峰,前来祭扫的市民都会挤满整个墓区,上万人在墓区烧纸留下了大量纸灰,严重污染了墓区环境,也带来安全隐患

“用鲜花祭奠不但低碳环保,还可以缩短祭奠人群滞留时间,避免拥挤。”孙启玉说。在宣传引导下,接受“花祭”的市民越来越多。3月底至今,胶州市万国公墓已兑换鲜花近1000束。

孩子能否理解清明节本意?

到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祭扫的人群中,中小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烈士陵园宣传科高科长介绍,根据以往统计,应该占到总人数的65%。如此多的孩子参加祭扫,他们是否能理解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本意?

在济南市遥墙小学4年级的王新玲看来,清明节最高兴的是“不用上课”。对这些“00”后的孩子们来说,革命战争年代已非常遥远。山师附小四年级8个班的学生在班主任和家长义工的带领下来到烈士陵园。闫骏女士作为义工来帮忙给孩子们拍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闫骏告诉记者,“像我这个年龄的人,都是听着老人讲过去的历史、看着抗战电影长大的,能深刻了解革命先烈做的牺牲有多么伟大。所以,对中小学生加大缅怀先烈、了解历史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让孩子们知道现在生活来之不易。”

时代在变,清明节

背后的文化不能变

在不少人眼里,清明节正变成一个踏青游玩、休闲娱乐的假日。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张继平认为,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内涵更类似于西方的复活节和感恩节。“尽管时代在变,祭扫的形式在变,但清明节背后的文化不能变。清明祭扫,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哀思,也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感恩之情。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的清明节,对国家和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有强大凝聚力。”

张继平表示,无论是祭奠先辈还是先烈,清明节的祭扫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悌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几千年来特有的文化支柱,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所在。发挥好这一优良民俗文化的作用,在当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

该如何发挥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的正能量,成为广受年轻人接受的节日呢?张继平认为,从农耕时代传承下来的清明节,想要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发展趋势,寻找新的传承形式。“例如,近年来有些地方兴起的植一棵树缅怀亲人,不仅在内涵上坚持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也因为融入了绿色环保的新理念而得到了年轻人的响应。”此外,花葬、海葬以及网上祭奠等形式也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满足了年轻人需求。张继平认为这些新形式都值得提倡,同时政府应该做好必要的引导工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