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已过去近100年。翻开历史书,会发现历史惊人的相似。一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苏俄政权的诞生,另一个是德意日轴心国的诞生。德意日的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固然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但是一战以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经济萧条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通过推行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政策实现了国家的近代化。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更是为日本的经济扩张和军事侵略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战结束时,日本主要产业利润率达56%,制造业部门扩张了近30倍,日本从过去的贸易逆差国成为贸易顺差国,并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一战以后,随着西方列强重返亚洲,日本的“战争景气”也宣告结束。其苦心经营多年的东亚市场开始受到英、法等国出口商品的冲击。受此影响,自上世纪20年代起,日本的工业总产值下降约20%,出现巨额的财政和贸易赤字,经济开始陷入危机。1923年的 “关东大地震”、1929—1933年的“大萧条”更是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为了扩大海外市场、确保资源进口,同时也为了避免政府削减国家预算的行为触及军队利益,日本部分军国主义分子以“清君侧”的名义,一边对改良派人士进行恐吓和暗杀,一边着手策划发动侵华战争。1932年5月15日,出于对政府签署“伦敦海军裁军条约”的不满,部分海军将校发动“五·一五”政变,暗杀了当时的首相犬养毅。1936年2月26日,部分陆军将校也发动了“二·二六”政变,暗杀了包括大藏大臣高桥是清在内的三名重臣,最终实现 “军人内阁”。为了增加国防预算,确立军队对整个国家的主导权,日本军队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将东三省作为日本海外农产品和矿产资源的生产基地。此后,又在1937年7月7日一手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虽然发动侵华战争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所奉行的对外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但是,一战以后,日本经济的持续萧条为军国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二战以后,日本确立了自民党单独执政的“五五年体制”,日本经济也实现了高速发展。当时,作为执政党的日本自民党由于受和平宪法制约,在政治上经常采用“以左克右”的策略,即拉拢左翼势力来遏制右翼势力。在经济发展、国富民强的和平环境下,右翼势力孤掌难鸣。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政局混乱化、产业空洞化、少子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青年人口失业率不断攀升,贫富差距不断增加。特别是“3·11”东日本大地震以后,日本政府公共债务再创新高,贸易收支已连续八个月出现逆差,其贸易强国的优势也在逐步丧失,国内民心思变。在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的背景下,日本国内矛盾凸显,右翼势力开始死灰复燃,和平宪法受到挑战。目前的自民党已失去往日风采,开始集体“向右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经济能否走出困境,不但关乎国计民生,也会影响到社会思潮的变化以及中日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

(作者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东亚经济研究中心、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