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韩震:中国梦和教育梦(4)

 

现在为什么学生学习快呢,一个是他们的信息技术比我们老一代强,再一个信息技术好到什么程度呢?你给他设计障碍他翻墙过去了,你翻不过去。教学资源以后确实是跨国流动的。各国的大学成为文化多样性展示的场地和空间

北外有140多个外国专家,讲着各种语言,有英语、有德语、法语,也有阿莫哈拉语,埃塞尔比亚的,这就真正全球化了。另外你到学校里头也可以看到有各国的留学生,原来的留学生都是来咱这学语言的,但是现在很多留学生来这是学经济的,学中国经济、学法律的、学政治的。我有一次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我就问他一下,你来自哪里?他用中文回答,他说我来自澳大利亚,他会说汉语,我说你的汉语不错,我说你学什么的?他说我学政治的。所以说,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展示空间。

再一个高质量教育期待和大众对教育公平的要求之间这个矛盾也在改造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同时也改造着世界的高等教育,不仅仅中国。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在西方也是最近几十年才完成的,当然美国最早。我去澳大利亚考察的时候,澳大利亚说他也是最近这几十年才完成,说过去上大学的非常少,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确实给高校带来了新的压力。

因为在过去大学是少数人上学的地方,它是象牙塔,大家觉着学者有点怪,说这些人就是怪人,就跟别的人不一样。但现在不是了,现在每个家庭都有在大学里或者上学或者教书或者进修的,过去对大学有一种神秘感,现在没了,当有神秘感的时候,大家是一种敬畏,或者不理解,当知道大学就是那么回事,天天见到大学生、见到老师,上大学回来,上得好还好,上得不好,哦,大学就这回事啊?

原来精英教育的时候,因为本来就稀缺,到哪里都能找个好工作,现在大众化了,过去上了大学人家都挺好,你怎么一上了大学以后找不着工作呢?所以公众仍然期待大学要进行卓越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但是大众化了,实际上大家的教育程度都提高了的时候,那种台阶式的敬仰、敬畏就没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但是大家老觉得这个教育没做什么贡献。

我是搞西方哲学的,我认真地研究了一下,最早的老一辈的哲学家,我认为现在的学者,实际上做的那种深度一点不亚于他们,但是现在这些人仍然不是大师,过去因为很少人懂西方的东西,很少人懂那种高深的学术,识字的都少,研究的也少,他到国外以后回来建立一两个学科是没问题的,他就是大师了,那就是鹤立鸡群了。

现在呢?大家都是鸡了,甚至是洋鸡,或者说大家都变成鹤了,由于都变成鹤了,互相看着还都像鸡。实际上你看我们现在上天入地的,有些我们都是这些年来培养的,他们做的贡献一点不逊色。当然你说,你还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那是咱们高校起步才短短的二三十年,甚至短短的一二十年。

大众化给大学的形象带来一些影响,但这也是好的一面,为什么呢?去神秘化。大学教育是否物有所值就成为公众的话题了,学生的增多也带来就业的压力,过去不够分的,各个省里专门到大学来放电影,吸引学生回省里工作,来抢人才,现在肯定不是这样了,你得自己找。

除少数一流大学,其他大学不得不趋向比较职业化的方向培养,我觉得这是对的,因为中国的阶段正好是工业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又进一步增高了公平的呼声,怎么回事呢?原来少数人上大学的时候,大家觉得无所谓,为什么呢?那是少数。我记得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我是下过乡、当过工人,在工厂里忽然知道要高考了,晚上上夜班,白天学习,就一个两月的时间,稀里糊涂就考上了。

等上大学以后,我记得那个时候大家都是羡慕的眼光,你看看谁的孩子,人家考上大学了,真了不起,那时候是这样说。现在在北京,有的说同事的时候,就说你看他就不成功,他孩子连大学都没考上。反过来了,这一反实际上是一个性质的差别,原来是大多数人不上大学,现在是大多数人上大学。但是当大多数人上大学的时候公平意识就强了,所以现在盯着的事是什么,从起点上就是招生,招生到底名额怎么分,是异地高考还是什么,有了很多争论。

教育公平理念实际上和追求卓越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冲突,因为高等教育它不是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它是个选拔教育。我就亲自见过,有一次我参加一次会,当时跟复旦大学的校长,当时学位司的司长,开会的时候吃自助餐,我们俩坐一块了,结果来了一位,一听说他是教育部的,火不打一处来,说教育都被你们教育部给搞坏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我就说,你什么事啊?他说你看我女儿累成那样都没考上北大、清华,后来我说你的概念就是错的,你的概念好像累了以后好像好像就能考上北大、清华,这个概念就是错误的。他说反正你们不行,为什么不行?他说你看我那个公司里,招的大学生,外语还不如我呢,我说你的大学生哪来的,他说是某某学院的,我说那是刚升格的,我说你要到北外找几个来,肯定比你强。给国家领导人翻译的不都是在北外找的。这个事情,它就是公平和卓越之间发生了冲突,好像高校都应该是那种水平才对。

你看现在大家特别关注公平,对招生性别方面的规定也比较敏感,我们是比较受冲击的,北外75%是女生,为什么?现在女的学习好,尤其外语,但是有些专业,比如像阿拉伯国家,他不接受女性,所以我们就想办法多招几个男生,现在都受批评,说性别歧视。后来我说你到北外你就知道了,那里男生是弱势动物。而且它有些国家由于文化原因确实需要男生,你说学生学了以后到那里没用,浪费了。但是不行,不依不饶,公平和实际需要之间确实得找出一定的平衡,因为高等教育它是个选拔性教育,得选拔最合适的人去做这个事,还得研究这个事,确实公平是对的,首先公平是对的,然后怎么样研究才能达到公平。

竞争文化逐渐渗透进大学。大众化以后,肯定大家得竞争,提高大学效率。为什么?过去大学是不愁这个什么的,我只要办学就有人来上学,别说上大学了,那时候能上中专大家都很高兴。我们那时候中专和大学一块考,上了大学就上大学了,上不了大学的就上中专,上了中专都非常高兴了,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少啊。现在不是了,现在有些学校的招生已经成问题了。你看我有一次去贵州招生,后来我就发现,招生宣传那个地方最积极的,变成两头,怎么变成两头?一头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他们两家争,争什么?争状元,在那盯着;一头是这些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在那里抢生源,中间这些学校好像都无所谓了,现在处在这个阶段。

像日本、台湾少子化比我们早,它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中国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问题。大学为什么竞争呢?必须提高你的大学质量和教育。提高效率就要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用什么提高?用教师。因为在大学里这个特点是什么,大学和农村不一样,农村过去低知识化的劳动,他确实多一个人就多干一份活,那是体力劳动为主。但是在大学里不是,大学里有的时候是一个人顶上百个人、甚至上千个人,比如爱因斯坦这样的。

但是有些教师确实不适合在高校里,高校是知识创新,至少是综合创新或者综合运用能力比较强的一个地方,但是有些老师来这了以后都达不到这个水平,达不到这个水平你就出不去,所以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滞后,教育队伍的流动性只能进不能出,这种聘用制度确实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我这几年体会,有些不适合在高校里工作的,他真是急流勇退出去了以后,反而发展得非常好,因为人是多元智能,他当老师可能不行,他到别处反而发挥得非常好。我确实有很多例子,有的人愿意困在这儿,我就不走了,但在这里也不发挥作用。

交学费上学的现实也增强了学生的维权意识,所以说要法治化什么的。另外公共资源和投资的增加使公共监督也日益增加,学校现在压力越来越大。为什么呢?大家感觉国家给你投了这么多钱,4%,尽管青年教师买房子买不起,但是跟社会上比,人家还认为你是高收入者,你看那些交税的,超过12万的要登记什么的,很多都是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监督越来越多,不光是监督学校,也监督老师,当然校长更得小心点。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