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韩震:中国梦和教育梦(5)

 

第四,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也使大学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大学有些新功能,这就是社会参与、全球联系,通过知识转移服务社会。原来教学就是教学,大家习惯于只要放下课桌就行,强调校园的安静性、强调它清水衙门与外头不联系,是一片净土,但现在不是这样,而且也不能这样。因为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互相塑造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社会的变化要求教育作出反映,新的知识又促进了社会的变化,二者互动的关系越来越强。所以说国外大学提出,大学有第三个功能叫知识转移,实际上我想知识转移正好是我们服务社会和文化引领,两个功能都在里边。大学必须通过知识转移来提供服务,而且在知识转移过程当中实现你的价值。

我简单说一下大学功能演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大学在西方产生,从宗教神学院,修道院开始慢慢形成,最初它就是培养一些牧师或者培养神学家、法学家、医生,培养当时有用的,最早的学科哲学、神学、法学、医学,因此这个阶段只关注教学,也确保了教学的中心位置;

第二个阶段关注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洪堡为代表的这种研究性大学,有了研究性大学以后,大家趋之若鹜,美国当时学习就向德国学习,美国最早的一些思想家都是留学德国。这个时候你只有具有研究能力,你才成在知识教学方面站得更高;

第三阶段就是兼具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这个时候返过来是什么呢,尽管教学是第一位的,然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只有参与社会才有真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你研究了真问题,才能提高你的研究水平,你提高了你的研究水平才能提高你的教学针对性,它变成这个关系。

所以说大学的功能有一个有效的整合问题,就是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一体化,不要把三个功能给它切割开来。

3.大学在全球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大学扮演的重要的参与者角色,同时又深受其影响,这一点我体会最深,国际化程度使大学实现其功能的重要途径要素,大学扮演着文化引领者和社会服务功能和文化使命越来越明显,大学扮演着一种角色,国际文化交流的推进器、国际文化冲突的减压器、国际文化融合的加速器。

大学最到接触的都是学者,学者把不同的理念、文化互相带来带去,在世界上带来带去,推进了大学的发展。另外,各自的理念都不一样,有的理念可能就是样式不一样,背后的精神差别并不是那么大。那么通过学者的研究,增进了理解、增进了沟通,通过沟通增加了理解,冲突就会减压。比如我们搞西方哲学的,把西方的东西拿过来,通过中国的土地表述出来,然后又带有中国特点的,实际上就融合了,我们现代汉语本身就是融合,已经有西方的文化在里头了,怎么这样说呢?我们标点符号就是如此,我们的语法也是受了西方影响,比如说什么什么是什么,过去古代汉语哪有这种表达方式。

所以说西方的影响已经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被中国吸收了以后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真正像唐代很多西域的文化也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一样,同样中国的文化也在大踏步的走向西方,尤其中国这些年来经济发展以后,你看西方语言里好多词都是中国词,包括豆腐那个词都是中国的词。

(二)高校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

对于我们教育本身,比如教育公平、提高质量、加快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如何应对这些呢?

1.大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可能变得要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

象牙塔式的纯学院派将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按步就班、一个萝卜一个坑、机械式的管理没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现在高水平的教师他就是候鸟似的,而且他通过这种候鸟似的流动,他是提高了他的水平,他把更新的东西不断地来回传递。

我在悉尼大学考察的时候,发现悉尼大学他工资单上的人上万名,但实际老师并没那么多,他聘请了很多其他国家的人到这来工作一段时间,另外聘了很多做银行的来给经济学院、金融学院讲课,聘了很多工厂里的人来跟他们合作,所以说这就是跟社会越来越密切嘛。我们原来的那种非得为我所有的概念就出问题了,包括我们现在的观念,比如说评估,我那里有140多个外籍教师,但是评估的时候不算,这就很奇怪,教外语外国专家却不算,因为他不属于正式编制,但他起的作用可是关键,这就是我们管理上的问题,怎么打破这个东西?你把它非得变成我们这样的,有必要吗?关键是为我所用,而且还用得比较经济。

既然大学越来越多受到公众和公共领域的评判和监督,我们就得思考大学内部如何组织,如何进行大学内部的组织?比如最近重庆工商大学的问题,这就是内部组织的问题,我想各个学校都面临这个问题,包括北外,都有很多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另外大学与社会如何互动,我们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简单的排斥,社会上不要管我,那行吗?因为我们吃的是纳税人的钱,4%哪来的?也就是说人民是老板,既然人民想知道、人民关心这个事,你就得给人民讲清楚。但是怎么互动?为什么发生一些问题呢,就是互相还没有适应。

2.依法办学将是高等教育有序和平稳发展的保障。

法制化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需要规则,那么最基本的规则就应该是法制化,尤其像高等教育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高等教育需要法制化?因为它恰恰是一个知识创新的地方,创新更需要法律的保护。

在中国整个教育界将面临什么呢?中国教育界将面临着一个后4%的问题,面临着后4%,也就是说4%实现了之后,中国的教育将面临更大的监督,要面临着更严峻的质问、质疑,我没给你钱的时候我没办法,我给你钱了以后,那个时候没钱,现在有钱了怎么样,这个时候大家的问题就会更多了。所以说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将更加密切,依法办学是必然趋势。

人民分成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当不一样的诉求都一股脑朝向高等教育的时候,高等教育是无所适从的,只能以法律来规范各方面的互动关系。所以说许多国家的大学建立,包括政府的拨款、大学的组织架构都是依照一定的法案实施的,只要出了事,都按法律来走,根据法律去解决。这样都透明化的,也知道按照怎么样的一种规范去进行互动。我们现在没什么规范,一般出了事就是闹,看谁脸谱厚,另一方脸皮薄的就失败了,就变成这样了。

大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无论如何变化,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很多国家已经是这样了,或者通过修正法案,比如说这个法案不行了,通过修正法案来突破原有的限制,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借鉴。咱们现在老说去行政化,实际上去行政化主要是减少行政干预,不是不要管理,管理就是服务,如果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服务体系支撑,它怎么办呢?但是关键是要减少行政干预,一个政府对学校的直接干预,因为它不是法律框架下的、规定下的干预,经常是直接干预,直接干预为什么让学校去行政化,因为它跟行政是一体的,按一个方式去要求,这个学校就变成一体化了,上级有什么部门,也得要求学校建什么部门,学校就变成了社会,它不是学校了。

另外去行政化也有学校内部问题,学校的管理层是服务于教学科研还是教学科研人员的上级呢?按照行政化就是上级,如果是按照法定,大家只是不同的角色而已,都是为了一个共同事业,既然是社会,它是有机的,一袋土地,马斯的比喻特别形象,一袋土豆它没有任何有机性,它只是装在一个袋子里,但树是有机的,因为它有树根、树叶、树枝。行政管理它就应该是个有机性的。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