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韩震:中国梦和教育梦(6)

 

3.大学的教学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富有挑战性。

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将演变为教师、学生、社会各行业有专长的人士之间互动和交流,而且学生的学习空间将大大改变和拓宽,现在好多人拿ipad在学习。很多现有的东西已经存在了,老师再照本宣科已经不行了,那怎么办?老师就要提出更有创造性的、能激发学生兴趣,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当中提高能力。

大学将赋予学生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的机会和动力,这一点也确实是中国的一个弱点,中国多少年封建传统,照本宣科惯了,中国人一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中国人太善于考试了,就是我们学知识能力特别强,但创造知识能力并不强。开个玩笑,说美国大学里,大家现在都知道,考试第一名都是中国人,只要第一名不是中国人的情况下是什么呢?说中国人没参加考试。

但是在研究问题、提出问题的时候,这就不是我们的长项。这个以后要加以改造,耶鲁大学校长说中国人在知识扎实性方面、系统性方面是无一抗衡,但是在知识的融合,就是不同知识的转移、融合、批判性思维方面确实有一定的缺陷。

我想咱们高职实际上也需要一种知识融合,也有一个技术转移、知识转移、综合创新也有一个过程,实际上都是如此。现在技术的发明,反过来推动技术的发展。

4.从发挥功能角度看,大学将变得更加直接介入或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

很多事不像原来体力生产的时候,现在社会发生的变化,知识含量越来越强,也需要大学的参与。而大学要交出有用的人,又必须在这些实际事务当中进行科学研究、进行人才培养。因此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参与社会服务、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之间的界限我想会越来越模糊。所以说,我希望尽管我们要求学生好好学习,但是学生的参与实际活动的时候也不要限制,他会获取到更多对未来有用的发展能力。

5.大学评价方式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

社会发展对大学演变的驱动越来越直接,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学评价方式在改变。评估不再致力于打分、评优,而是详细描述大学成功与欠缺之处,知道你成功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些促进大学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1.提高质量就是内涵式发展。

十六大以来,这十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我们还在树立信心,十年来高校教师发展情况,教职工人数从130万到220万人了,但是好在优化了。专任教师占学校教职工比例,由过去十年前的47.4%升至63.2%,也就是说行政其他人员、辅助人员减少了,教师在增加。另外,这几年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到大幅增长,现在本、高职2011年的在校人数已经是千万计了。

谈谈我的理解,大学的内涵式发展首先应该是有质量的发展才是内涵式发展,但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就是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质和量是统一的关系,我认为从大的方面应该是统一的关系,没有一定的量谈不上质。如果全国只有两所学校,北大、清华,我想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永远上不去,没有一定的量谈不上质,没有一定的量它不能体现质,而且也无法提升质,如果量少了以后,它会躺在优越的地位上,当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竞争意识才会激发活力。

所以说质和量应该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当然了,量会影响到质,但是问题是怎么样保持它二者的促进关系,这是质和量的关系。我想现在中国重要的已经不是量了,因为头几年量的扩张突飞猛进,可能下一步主要是质,但是提高质是更困难的,量是容易扩张的,质是更加困难。因为我们面临着很多制度性,我前头说了,比如提高教师的水平,提高教师的水平就得有淘汰,但是没有这种办法,美国是采取什么,如果说第七年你没评上职称,你自己就得走人,这样就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高水平,但在我们这里没办法。那怎么办?现在就只好都互相挖人,我把你更好的挖来,只好采取这种方式,然后现有的人先存着再说。下一步,我想有没有改革措施?现在反正有社会保障了,有社会保障了怎么来增强活力,这也是面临的严峻的问题。

2.大学内涵式发展应该是有特色的发展。

都想变成北大、清华,这可能吗?这根本不可能,全国人民都考北大、清华去,那不开玩笑嘛。我到美国去我就发现,中国人对哈佛大学的崇拜要超过美国人对哈佛大学的崇拜,哈佛是美国好学校当中的一个,而我们中国是什么的,哈佛是最好的美国大学,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中国对教育,愿意当第一,让孩子能上第一的绝不上第二,不过主要还是要看孩子他适合什么。这面临一个特色教育,学校要基于自己的传统、环境和条件,积极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比如我在北师大的时候,当时有人提出来,有些领导就提出来要多上几个小语种,因为面临国际化,我当时就顶着,我当时就管这事,北师大是培养教师的,弄那么多小语种干什么?扩大了规模,但是质量能上去吗?跟自己的特色相差很远。同样我来到北外以后,也是如此,那天有人建议我开艺术专业,类似艺术传播、影视理论的,我说北外太小,也没有这个基础,没法上。

而且北外现有的,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它也设立了法学院、国际上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以及新闻专业,确实存在,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你只要会外语你就是一流人才,但是现在改革开放30年过去之后,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就学外语学得非常好,而且很多孩子跟着自己的家长,在美国多少待过几年,人家回来以后又上了大学,人家外语又好又有专业,这是一。

第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高了,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基本上是个学习者,出去参加会议主要听人家讲,到国际会议上就不懂国际规则,就听人家讲,基本上是理解人家,但是现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角色,别人在听中国讲,至少我们是个优等生嘛,优等生得介绍学习经验啊。我们光会说,不知道内容是什么,怎么介绍呢?所以说北外的学生得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我那天在全校大会上说,你们这些专业谁都不能要求发展像人大、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型专业,你们永远不可能,你们的特色在哪呢?你们的特色就是既有这个专业,比如说学法律的,但是外语要占到40%的课程,我在懂法律上又讲外语方面比你强,经济金融没法跟你比,但是我在讲外语这点上可以跟你比,这就是你的竞争优势,这就叫基于自己的传统、环境和条件,发挥自己的特色。

盲目的上,实际上就是走向失败,同质化了以后就走向失败。为什么?你把自己的弱点拿去跟别人竞争了。所以必须自主性、创新性、个性化的发展,既不能片面求全,也不能片面求大。我去外国威廉玛丽学院,它是一个小镇,只有1万多人,7000多是学校的人,它是美国非常著名的学校,属于精英式教育,教育质量非常高。

3.大学的内涵式发展应该有长效机制的发展。

长效机制就是形成自己的风格,既有自己稳定而又不断完善地开放的传统,既稳定还得开放,如果不稳定,就没有性格,如果不开放,就停滞不前。要追求卓越的发展就要积极进取、合理竞争、自由探索、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大学不要压制探索者、失败者,而对那些不干事的人,在大学里不能变成,看的永远不犯错误,在场上干的肯定要出错,要鼓励出错,通过出错才能提高能力。可持续发展:就得有制度建设和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