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能只在那一日

“××日”不能只在那一日

 

时下,这个“节”、那个“日”,越来越多。翻开报纸,打开网络,隔三差五就会看见今天是“全民××节”、明天是“世界××日”,有时甚至同一天有两三个“日”撞车,令人目不暇接。“××日”的设立,或是为纪念、或是为提醒、或是为警示。笔者认为,比起一年仅一天举办活动日,更重要的是,让这份纪念、提醒、警示化作长效机制,更好地正视和解决问题,真正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应该说,关注纪念日、举办活动日,在很多时候是社会进步和人们文明素养提升的一种表现。例如,上海已连续几年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球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即在每年3月一个星期六晚上选择某些区域或楼宇熄灯一小时,呼吁和提醒人们节能减排。一开始,大家怀疑这项活动是否作秀,它的实际价值在哪里。而随着活动逐年推广,主办方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从节省用电,到节约用水、适度消费、垃圾分类,再到呼吁出行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开车出行等。而且,这种呼吁和提醒,从活动日延伸到平常日。于是,越来越多的市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地球一小时”活动并不是为了“省电”,而是通过熄灯这一象征性的做法,倡导人们用绿色习惯来为地球减负。

但是,也有不少“节”和“日”还仅仅停留在“象征性”层面。一些机构或社会团体围绕“××日”组织活动,发布相关调研数据,从中提出一些问题和现象引起人们关注;在一些关爱特殊人群的“××日”里,公众爱心喷涌。但当日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也就一两天的 “生命力”,“××日”过了,马上迎来下一个“××日”,主题活动不断更新。到了明年这一个“××日”,人们发现,以前提及的那些老问题依然存在,没有多大改进,那些曾经受到关注的人群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依旧、艰辛依旧。如果年复一年的“××日”总是在“象征”层面踏步,形式感变成“形式主义”,那么这样的纪念活动意义也就不大了。

纪念日、活动日一年一天,但对问题的关注和积极改进,需要贯穿到一年中的每一日,持之以恒。例如,笔者注意到,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也是“国际儿童读书日”,这两个“日”都与孩子们有关。相关机构公布了许多数据,呼吁人们给自闭症患儿更多关爱,呼吁方方面面给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创造更好条件;许多著名建筑物为自闭症孩子亮蓝灯,出租车系上蓝丝带,许多图书馆为孩子们开设读书活动……活动很丰富,场面也很温馨。不过,更让人期待的是,在“世界自闭症日”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救助体系能建立和健全,患儿的早期干预、康复机构的规范,配套经费投入等,能更加落实,从而切实帮助这些孩子融入社会,帮助他们的家庭减轻负担。在“国际儿童读书日”后,孩子们能否有更多时间遨游书海,而不是埋头于作业中,边远农村地区的孩子能否便捷地读到新书与好书?实现这样的改变,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努力,也需要公众的持续关注和爱心奉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