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个要点看苏联兴亡(3)

从十个要点看苏联兴亡(3)

第五个要点,要十分重视苏联社会长期缺少社会主义自由、民主与法治这种“三缺”状态。

社会主义理应全面继承资本主义开创的自由、民主和法治的文明成果,确立比之资本主义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自由、民主与法治。沙皇君主专制统治420年的俄国,原本盛行严密控制、专制独裁与君治官治,缺少自由、民主与法治。要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中确立社会主义自由、民主与法治,本是异常艰辛的创举。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执政的前六年做了初步探索。这时党内的自由民主较为正常,对党的各种决策党内高层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由争论,民主表决。党代表大会和党代表会议每年都坚持召开年会,不同意中央决策的可以在大会上做副报告,以提交大会平等审议。列宁还重视党内民主选举和苏维埃民主选举,重视选民意见,不以党领导人的意愿强加于选民。列宁十分强调以法治国。除制定1918年第一部宪法外,还先后通过了《苏俄婚姻、家庭和监护法典》、《苏俄劳动法典》、《苏俄土地法典》、《苏俄民法典》、《苏俄刑法典》等,确保依法执政,执政有法可依。但是当初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已出现一党专政、以党代政的局面,对社会上言论、出版自由加以限制,连著名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创办的《新生活报》,因刊登批评政府过于严厉镇压持有不同政见知识分子的文章而被查封。1918年公布的苏俄第一个选举条例已开始对农村苏维埃代表的民主选举加以控制。对自由民主的限制势必造成有法不依,徒有法制,而无法治。1924年列宁病逝后,在斯大林执政近30年间,更是大肆破坏社会主义自由、民主、法治。斯大林越来越陶醉于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各种社会科学书刊和艺术作品充满对领袖的歌功颂德,为斯大林开创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大造舆论。社会科学家和文艺作家的独立思考与创作自由备受扼杀。甚至一部电影、一个剧本、一本教科书,都要由党中央主要部门来审定。斯大林亲自掌管的政治保卫局,严密监控人民的自由,甚至对人民书信暗中进行检查。后来成为著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尔仁尼琴,就是因为他在家书中流露出对领袖的不满而于1945年被捕并被判处8年徒刑,刑满后仍被流放。他以亲身经历描写劳改营生活的《古拉格群岛》一书于1973年发表后,声名大震,成为“集中营文学”创始人,生动揭露了斯大林摧残人民自由的暴政。斯大林破坏党内民主,把列宁坚持的党代表大会年会制改变为相隔3年、5年甚至13年之久才召开一次,把党的权力中心从党代会转移到中央政治局,甚至由他个人专断独行。全国苏维埃人民代表的选举,从1936年起表面上规定普遍、平等、直接、秘密投票,这样四项民主选举原则,实际上对民主选举依然加以控制。各地苏维埃代表候选人的提名由各地党委暗中运作,施行等额选举,更不可能有竞选。该由选举产生的各级党政机关领导人一概由上级层层任命,或指定之后再进行民主选举走过场。这种党为民作主、党替民作主的体制使社会主义民主徒具形式。斯大林执政期间被当作反革命罪处死和判刑者达350多万人。[5]他持续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清洗在表面上是打着爱国、卫国、维护社会主义的旗号,实际上是捏造证据,逼供听信,违法乱纪,铲除异己,确立个人的集权专断统治,把无产阶级专政改变为一党专政、一派专政之后,进而再变为一人专政。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重要讲话中提出:“斯大林严重破坏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6](P333)这就是说,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较为健全的民主统治,而在东方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因深受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影响还是实行专制人治。苏联社会缺少自由、民主、法治这种“三缺”状况,因斯大林开创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这“三制”,长期难以改变。这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民大众享受不到社会主义自由、民主、法治的实惠,于是他们宁愿转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享有起码的言论自由和民主选举的权利以及法治的保障。

第六个要点,要深刻记取苏联三次延误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训。

上述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三种社会矛盾、开创三种政治体制、出现三种缺少状况这些严重弊病,并不能决定苏联必然灭亡。如果能够尽早解放思想,认清病源,逐步进行体制内的自我改革和对外开放,完全可能使社会主义重现生机和活力,获得新生。令人握腕叹息的是,在斯大林之后,苏联领导人三次错失了自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良机,以至演变为沉疴宿疾,积重难返,到最后关头要急遽突变,就只能自取灭亡。第一次延误改革开放是赫鲁晓夫执政的十一年间(1953-1964年)。赫氏起初迈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步,但是很快就停步后退,依然又回到斯大林的体制、路线和模式。赫氏上台伊始,把党中央总书记改称第一书记,以示防止个人集权,加强集体领导。他身为党中央第一书记,不再兼任部长会议主席,即政府总理,由马林科夫和布尔加宁先后任部长会议主席。这表明在党政领导最高职务上分开,也就是要对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斯大林体制进行初步改革。但是他并没有认识到党政分开不能只在职务上分开,更重要的是应在职权、职能、职责上分开。他内心深处依然要居高临下,独揽党政大权。所以当他发现马林科夫和布尔加宁有自己主张,不听他的指挥时,他还沿用斯大林的手法,故伎重演,把马林科夫、布尔加宁等人打成反党集团。从1958年起他又以党中央第一书记名义兼任部长会议主席,党权最高领导职务又合二为一了。为了给自己实行终身制提供党章条文依据,在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第25条明文规定:“主席团委员(自1952年苏共十九大起把党中央政治局改称党中央主席团——引者注)一般最多只能连续当选三届。某些党的活动家,由于他们享有公认的威信,具有高度的政治品质、组织者品质和其他品质,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连续进入领导机关。”[7](P209)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中,赫鲁晓夫本来曾经猛烈揭发批判斯大林搞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错误。可是他自己掌权后又重新搞个人集权,还想再搞终身制,进而又掀起对赫鲁晓夫的新的个人崇拜。赫鲁晓夫曾经吹捧斯大林为“生身父亲”,1961年苏联载人航天成功之后赫鲁晓夫赞赏有人把他颂扬为“宇宙之父”。在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他对工业、农业等部类进行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后,他又推行斯大林急于一国建成共产主义的路线。他在1959年1月苏共第二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上说:“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甚至提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将大致同时进入共产主义。在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上,更具体地制订了苏联在20年之内基本上实现共产主义的纲领。在对外关系方面,起先他也调整了斯大林后期苏美对峙对立对抗的关系,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提出“三和”路线,即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可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张。然而他并没有认识到当今时代的深刻变化,依旧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自居,以斯大林之后的世界共运领袖自居,还要领导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世界资本主义阵营对决,要“埋葬帝国主义”,还要推进世界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赫鲁晓夫主观主义的随意决策和粗暴作风在苏共党内高层招致很多人对他不满。他在实行个人集权制时紧抓住党政大权,忽视了抓军权。他以为任命他的妹夫马林诺夫斯基担任国防部长就可以放心了。结果使得党中央主席团成员勃列日涅夫等人纠合一起,也与他妹夫串通一起撤换了赫鲁晓夫的警卫班子,于1964年10月14日中央全会上逼迫赫氏辞职,并且推举勃列日涅夫取而代之。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故作姿态,就在10月中央全会上决定今后党政两个最高职位永远分开,似乎真的要杜绝党政权力过度集中于个人。可是勃列日涅夫于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上又把党中央第一书记改称总书记,把中央主席团又改称中央政治局。他又感到总书记不在政权机关兼职,总是不免大权旁落,连出国访问都没有国家领导人名义。又只经过13年时间历练,他于1977年采取总书记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即国家主席)的新办法,去实现党政合一,以党代政。他还在1977年新宪法中加大了最高苏维埃的职权,即加大了他个人的权力。这样苏联的政治体制就由原来相当于西方的内阁总理制改变为相当于美国的总统制(即行政大权不在政府总理而在国家总统)。勃列日涅夫还重新设立国防委员会,由他兼任国防委员会主席。这样他与斯大林一样,又是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他掌握了军权,别人就无法再用政变方式把他赶下台。勃列日涅夫还大搞新的个人崇拜,以维护其终身制。果然如愿以偿,他执政18年之久,1982年病逝,享年76岁(比斯大林多活3年)。最后几年他是抱病苦撑危局,决不放权退位。他执政期间,把斯大林、赫鲁晓夫一国建设共产主义改变为建设发达社会主义。他还死抱着计划经济体制不放,但是改进计划工作,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立权,以经济利益来刺激企业与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他推行的“新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连续十多年增长较快,人民福利也颇有改善。然而他在政治、文化、思想方面依旧实行严厉高压政策,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者加上“持不同政见者”的罪名,连著名的核专家萨哈洛夫院士都被迁徙异地,不许居住在首都;对主张发展市场经济者,被扣上“修正主义分子”、“资产阶级代理人”的帽子。在经济实力增强之后,对外关系就从苏美缓和转向苏美争霸。1968年悍然出兵镇压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自主改革运动。1979年甚至未经他直接领导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审议,只由政治局4个人决定就出动十万大军到阿富汗,以帮助阿富汗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借口,继续输出革命。勃列日涅夫还扬言要帮助第三世界众多“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国家”前进。总之,勃列日涅夫统治的18年又一次延误了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如果说赫鲁晓夫实施的是准斯大林主义,那么勃列日涅夫推行的则是新斯大林主义。勃列日涅夫之后,苏联执政的是他授意的接班人安德罗波夫。

他以68岁高龄带病之躯接班,虽然锐意改革,已经力不从心。只主政一年又三个月,于1984年2月病故。随后是比安氏更年长3岁的思想保守的病夫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他只上任一年又一个月,于1985年3月又病故。最后于1985年3月才由戈尔巴乔夫担任末任总书记。可见,正是由于斯大林开创的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制这“三制”,才使得苏联在斯大林之后,三次延误了改革开放。勃列日涅夫之后,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都是高龄接班,病夫接班,短期接班,无所作为,又一次延误了改革开放,把积重难返的烂摊子遗留给戈尔巴乔夫,他已经回天乏力了。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