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要点,要全面观察到苏联社会三个危机的总爆发。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总书记时才54岁(1931年3月2日出生)。当时人们对这位年富力强的新领导人抱有强烈期待。他出身农民家庭,15岁—19岁在他家乡边疆区一个农机站任机务人员。1951年进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次年加入苏共,1955年毕业后在地方从事共青团和党的工作,平步青云,逐级上升。1971年起任党中央委员,1978年当选党中央书记。主管农业,干得颇为出色。1985年才由葛罗米柯等几位元老鼎力举荐他当选总书记。戈氏是受过斯大林主义的系统教育,又在斯大林模式、斯大林体制中成长起来。所以他执政后起初还是执行斯大林路线。他清醒地看到苏联社会主义还不够发达,还是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因此他要推行“加速发展的战略”,可是阻力重重。他急于根除俄罗斯人酗酒的传统恶习,大力开展“反酗酒运动”,遭到众人不满。他在经济体制改革起步受阻后,1986年就曾经想甩开苏共,另外建立一个政党来推进改革。然而他深感势单力薄,难以另起炉灶,于是就想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来把苏共改变为西方社会民主党类型的政党。1987年他转向以“公开性”和“民主化”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改革。1988年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他公开转向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由于从70年代后期起苏联经济发展连年下滑,1989年东欧六国剧变后纷纷都由传统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于是苏联党内外要求市场经济取向的呼声日益强烈。这就迫使戈尔巴乔夫在1990年这一年贸然实行三次急转变:2月决定从计划经济变为计划—市场经济,5月进而变为可调节的市场经济,9月更急于决定在500天内转变到市场经济。这样—年之内三次改变决策,把全国经济全搞乱了。结果1990年这一年经济负增长-2%,1991年达到负增长-12%。于是全国陷入深重的经济危机,物资供应紧张,财政赤字急遽上升,通货膨胀飞速扩大,少数投机者大发横财,多数群众日益不满,怠工罢工者日益增多。经济危机立即引发了社会政治危机。人们思想与社会秩序混乱,对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历史产生诸多疑问,共产党的威信大为下降,社会犯罪大为增加,短短5年时间(1987-1991年)退党者近四分之一(党员由1900多万降为1400多万)。党内外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对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党政军高薪特权官僚集团越来越不满。社会上要求实行三权分立制和多党平等竞争制者越来越多。这样就迫使戈尔巴乔夫从1988年起去建立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把原来的最高苏维埃作为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这种做法实则引进西方的议会制。至1990年2月他又同意删去原宪法第六条规定“苏共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核心”的条文。于是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各种政治派别林立,争吵不休,难以形成统一决议。为了加强戈尔巴乔夫个人的政治权力以掌控混乱的政局,同年3月他又引进西方的总统制。3月15日他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以59.2%的得票率当选苏联第一任总统。实际上他已无法掌控政局。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被迫接受多党制后,实际上这时苏联已经成立了几十个政党。连十月革命后早已被取缔的代表资产阶级的立宪民主党也死灰复燃,登上政治舞台。各色各样乌七八糟政党粉墨登场,这是苏联陷入深重政治危机的突出表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也引发了民族危机。戈尔巴乔夫1985年执政后依然推行大俄罗斯主义,继续打压各少数民族。尤其是1989年12月24日在苏联第2次人民代表大会上,苏共中央书记雅科夫列夫代表专门委员会证实了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秘密议定书确有苏德瓜分东欧、把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划归苏联的内容之后,立即引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认清了1940硬被吞并的历史真相和半个世纪以来备受压制的残酷现实,于1990年3月—5月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率先宣布脱离苏联,成为独立自主国家。这三国的率先独立成为苏联解体的序幕,随后又有格鲁吉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吉尔吉斯七国独立,最终导致1991年12月苏联多民族国家完全解体,分崩离析为15个独立国家。
第八个要点,要善于归纳苏联爆发三大危机时苏共党内出现的三大派别。
自1987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公开性”和“民主化”方针后,苏共党内因思想观点不同就迅速形成了众多政治派别。如民主纲领派、社会民主主义派、马列主义革新派、劳动人民联合阵线、俄罗斯爱国主义阵线、布尔什维克马列主义派、自由主义激进派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但是就其基本观点而言,我们要善于归纳出其中最有势力的主要是三派,各有其不同指导思想和具体对策。第一派是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利加乔夫为首的保守派:主张基本上维护苏联模式,但是要作一些修补和改革。他生于1920年,比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大9岁。1943年毕业于莫斯科一所航空学院,1944年入党,长期在地方做党政领导工作,1976年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当选中央委员,颇得其信任。1983年4月升任中央组织党务工作部部长,同年12月当选党中央书记,1985年4月起任政治局委员。他本来是紧跟戈尔巴乔夫的。但是从1987年起与戈氏明显拉开距离。他反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反对苏联内部民族分立主义的抬头。1990年3月他发表谈话指出:党在近5年改革中有两大严重错误:一是过早从集中计划经济过渡到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二是为了加快改革进程,在新机构未建立前就把党的官员从政府和经济部门中撤出。利加乔夫在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上被免职后,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则是时任苏联副总统的政治局委员亚纳耶夫,他于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表明要克服当前社会危机必须继续奉行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的方针,也就是要继续奉行斯大林主义。保守派由于不得人心,所以八·一九事件仅经历两天就彻底失败了,亚纳耶夫等人被捕受审。第二派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改良派。他在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这表明他要把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苏联共产党改变为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的西欧社会民主党类型的改良主义政党。他还要在预定于1992年召开的苏共第29次代表大会上正式把苏共改名为苏联社会民主党。他要使党在市场经济和多党竞争的条件下,像瑞典社会民主党那样,去争取执政并为增长人民福利而奋斗。第三派是以原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政治局候补委员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他对苏联社会长期存在的三大矛盾和权力过度集中的极权体制深有感受。他主张转向以西方自由主义为指导,彻底改变苏联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实行经济私有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公共化,文化自办化、多元化,使苏联完全变成西方资本主义类型的现代国家。总之,保守派、改良派和激进派,这三派各自以其传统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来使苏联摆脱身陷困境甚至绝境的经济、政治和民族三大危机。实际上这三派是怎样进行博弈和较量的呢?这三派解救危机的方案最终何者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何者取胜呢?这就要我们进一步进行分析。
第九个要点,要具体分析在苏联最后三年之中保守派、改良派和激进派展开的三个回合错综复杂的斗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