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雁:中国城市化理论新模式的建构(4)

张鸿雁:中国城市化理论新模式的建构(4)

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或者是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都必须注意发挥县域经济体地域空间广、农业经济为主这一特色。中国县域城市化整体实现之时,也是中国城市社会整体现代化和经济整体腾飞之日。

(四)“本土化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中国式城市空间文化形态的建构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特有的本土化的城市文化空间与形态正在消失——不仅城市的地方性精神、地方性文化特质、地域文化流派正在消亡,甚至中国本土化的城市文化符号也在被西方式的城市文化符号所取代。这种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说明,创造中国式的、本土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已经迫在眉睫,并且是一种历史责任。这个责任既有振兴中华民族城市形态、保护和守望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又有保证中国现代化健康发展,进而对人类文化整体进化发挥推动作用的意义。如果在世界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全世界的城市只有一种空间形式或形成千篇一律的欧式景象,这种结果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倒退。因此,“本土化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与营造,应该站在“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的高度,高起点、高品位地创造具有地方精神的和民族“根柢文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一,应创造性地表现中国传统城市文化与空间肌理,创造适合人体工学的、饱含人性尺度和中国人文精神的街巷与空间体系,使城市空间景观具有历史的有机秩序性和独有性。其二,创造本土化的中国城市空间符号与景观的“中国元素”体系,并直接应用于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其三,在城市空间意象的创意方面,建构具有城市地点精神与中国化的“城市家具”文化符号,形成“中国元素”的世界性象征意义,创造时代的“标记”——城市“文化年轮”和城市“文化胎记”。其四,创造“本土化城市空间形态”的话语体系,在“天人合一”的文化体系中,从传统农业和工业化的文化羁绊中走出来,让现代社会的城市能够真正根植于自然。

(五)“‘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的场域理论”——中国式都市主义文化

“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城市可能通过文化的自觉,创造属于城市自身的资源和资本”的动力体系,使城市具有创新的土壤功能,真正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因”。“城市文化资本”是地域生产力构成的结晶,是城市作为地域生产力的垄断性资源,具有六种公共资本的价值属性⑦。城市文化资源向“城市文化资本”的转化过程,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再生产过程,既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意阶层的崛起,又需要中国特有制度型城市化前提下的政策主张;通过创新本身形成“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过程,使城市具有“软实力”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功能。

城市文化资源不等于“城市文化资本”,只有经过某种意义上的再生产过程,城市文化资源才能够转化为“城市文化资本”。能够构成一个城市的“城市文化资本”要素和再生产过程,主要应包含三个层面:第一,通过差异性、垄断性、区域性、民族性、集体记忆性和整体文化认同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创意产业的多重价值建构,才能形成典型的“城市文化资本”。第二,“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需要具有民主、公平、正义的社会“文化场域”。这种“文化场域”构成城市的创新土壤。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土壤的价值高于创新本身”;有创新土壤,创新就可以普遍生长。“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的过程,也就是使城市表现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生产场”⑧的过程——人的价值从中得以提升,人本主义从中得以发展。第三,“城市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应具有“文化炼金术”(alchemy)的意义。法国学者布尔迪厄曾提出过“社会炼金术”理论,强调“把任何既定的资本转化为象征资本,即建立在所有人的本质的基础上的合法化占有,这就是炼金术的基本运作”⑨。从“社会炼金术”所表达的内涵来看,远不如“文化炼金术”所表达的文化资本再生产的意义深刻。当代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型——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向文化创意经济转型的历程表明,“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过程所体现的“文化炼金术”,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

(六)“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的幸福城市化理论”——城市现代化与“现代性”价值整合

充分就业是城市人幸福生产的基本前提。城市充分就业需要有五个层次建构:第一层次是城市化发展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规划。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定位的发展引导是城市政府的责任,应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创造居民幸福的角度设置城市产业模式和产业结构,把充分就业作为城市化战略的主体。第二层次是城市化本身的战略包含了产业与经济的创新,不仅让更多的市民成为就业者,更重要的是鼓励其成为创业者,形成良性的城市就业体系。其中包括大中小“城市就业圈层”的设计,避免城市仅仅是“卧城”的规划的历史悲剧。这种空间本身的价值,既表现为城市化的本土化空间结构,又表现为城市本身的经济与城市文化资本价值的再创造。第三层次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产业的双重发展的合理性关系。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推进城市社会结构中的职业结构转型,让白领和创意阶层成为社会就业的主体。第四层次是城市社会全员福祉的再建构。这里强调的是城市社会全员整体上的生活保障与福利,即让城市市民获得经济发展的城市性和城市现代化成果,最主要的是均等化的社会福祉,形成充分就业为核心的城市照顾体系,追求“城市如家”的城市建设模式。第五层次是城市社会的市民民主生活体系与民主生活文化的创造,形成“柔性社会结构”,在法治与民主的社会建设中,“让尊严和被尊重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实现中国城市文化新行为——“礼”文化的再兴和现代伦理道德的重构。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