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渐进性”改革
中国经济规模非常大,且正在进行调整和适应。“渐进性”可能是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人民币国际化一定会到来。几年后人民币就会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
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由于财政支持力度加大,特别是随着未来城镇化的推进,投资仍是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拉加德认为,中国的新一届领导人面临着两难选择,需要在短期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之间做出一些取舍。
《财经》:我们生活在一个内部联系愈加紧密的世界,您认为什么样的市场波动会对中国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中国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拉加德:就中国而言,危机蔓延的主要渠道是贸易,因为中国经济很成功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所以,出口市场出现问题、客户不再进口中国产品时,中国的出口肯定会下降,经常项目也将下滑。
在中国,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我们看到目前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正在向很可能更加均衡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庞大内需拉动的增长方式过渡,当 然出口仍然还会有。推动国内市场增长的不仅有投资,还有消费。因此,中国“十二五”规划明智地确定了扩大内需的发展方向。中国就应该这么走。
《财经》:你一直在参与政策制定,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长期和短期目标很难平衡。中国在这方面遇到的问题屡见不鲜。比如为获得短期的经济增长,就更倾向于过度投资,即使大家都知道可能更正确的路径是扩大消费。
拉加德:有两件事已经开始发生。一是人民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值,特别是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这提高了中国人的购买力。这是一件好事。其次是工资的全线增长,特别是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这也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发展消费。
《财经》:提到人民币,IMF将首次纳入新的储备货币,一方面中国在IMF的配额和人员配备比例方面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但另一方面,人民币没有被纳入到IMF新的储备货币名单中,你认为中国会成为IMF主要股东之一吗?
拉加德: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绝对会成为IMF的主要股东之一。2010年IMF份额改革方案如果最终得到贯彻实施,中国将成为IMF的第三大股东。
由此你们能看到,这些年来中国有了多大的进步。在我的管理团队中,副总裁朱民是中国人,秘书长林建海是中国人。许多非常非常有才干的中国经济学家都在IMF工作,而且有很多女性,特别是在年轻经济学家当中。
《财经》:成为IMF的主要股东,意味着有可自由贸易结算的货币,中国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为了让人民币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货币之一,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但由于中国金融市场还没有彻底开放,因此外界还有很大疑虑。
拉加德: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会慢慢成为现实,我相信“渐进性”可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我觉得人们并不希望在这些领域出现急剧而重大的变化。以往曾出现过这样的变化,但并不能总是起到人们希望的作用。
中国的经济规模非常大,而且正在进行调整和适应。在货币方面,中国正在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人民币在香港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兑换。人民币的国际化一定会到来。我敢说,几年后人民币就会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