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渐进性改革(2)

中国需要渐进性改革(2)

 

考虑结构性改革

世界各国除了一些长期运用的工具外,也没有太多的应对方法。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考虑结构性改革

量化宽松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全球范式。索罗斯认为,实施量化宽松(QE)政策的国家之间没有妥善的合作,QE是竞争性货币贬值的“遁词”。在缺乏全球性规范的情况下,局势会非常不稳定。

不过就在最近,IMF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认为,即使政策风险正上升,全球央行购买资产及保持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对银行有积极的短期作用。因此,应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直至经济显著复苏,但决策者需保持警惕,评估政策对金融稳定性的潜在威胁。

在拉加德看来,人们应考虑结构性改革。例如,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都应该实施结构性改革,以刺激经济增长、鼓励创业和创新,而如果美国的财政政策有明确的中期和长期展望,那对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会大有助益。

《财经》:美联储已经实施了几轮量化宽松(QE)政策,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也继续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是否正在变得长期化和模式化?

拉加德:首先,不管是美联储还是身处欧元区的欧洲央行,抑或是英格兰银行(BankofEngland)以及日本央行,它们所实施的货币政策都是必要的手段,都有一定的益处。

它们的政策有传统的利率政策,也有定量宽松政策或者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等宽松货币政策。之所以说这些货币政策都是必要的,因为仅凭财政政策不足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制定者必须肩负起责任,配合财政政策。

一旦经济增长回升,投资回暖,各国政府显然会重新审视这些货币政策。我想各国央行对这点也是心知肚明,它们一定也制订了调整资产负债规模的计划。所以,我认为我们目前货币政策的动向不会一成不变。

《财经》:货币政策可能会在短期奏效,但是也可能会危险地破坏通胀预期。现在担心通胀问题在您看来是否有点杞人忧天?

拉加德:各国政府都表示它们将继续将通胀控制在目标水平之内。它们都宣称,只要通胀在可控范围内,并且核心通胀预期保持稳定,各国都将继续实施这一系列刺激政策,同时对通胀警戒线保持警惕。

当然日本是个例外,日本央行将通胀目标水平提高了一倍,以确保当前的通缩能转变为通胀。

我确信,实际的趋势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谨慎地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

《财经》:人们担心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都用上了,但还是很难推动经济增长。又因为牵扯到高额的债务问题,财政政策工具使用起来非常棘手。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应对工具?

拉加德:其实,世界各国除了一些长期运用的工具外,也没有太多的应对方法。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考虑结构性改革。

例如,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都应该实施结构性改革,以刺激经济增长、鼓励创业和创新。尽管这些结构性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效,但我们还是要付诸行动。然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套措施相互配合,齐头并进。

鉴于目前的情况,不能突然搞大规模的财政政策刺激,毕竟我们的增长还非常有限,所以,当前还是要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财经》:说到结构性改革,以美国为例:美国先是经历了“财政悬崖”危机,又要面对减赤机制引发的系列问题,鉴于美国不断上升的医疗成本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你认为长期的财政问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否令人担忧?

拉加德:你提到了“长期性”的问题,这正是症结所在。如果美国的财政政策有明确的中期和长期展望,那对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会大有助益。起码经济事务的决策者们会知道未来将发生什么,债务何时开始下降,因为有美国发展的前景摆在那里。

换句话说,如果他们能预知中期的政策路径,也会做得更好,这给他们机会,允许他们在短期财政整固上放慢一些。

目前美国财政整固的规模已相当显著,考虑到政府自动减支,目前美国的财政整固水平在1.8%左右。

因此,我们对美国将施行的中期和长期财政整固政策的建议就更加具体:既包括调整社会福利政策,也建议他们在短期内放慢财政整固的步伐。这样做才会比较理想。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