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让人担心,但在2011年,整个社会的思潮和社会气氛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改革的声音重新活跃起来,特别是在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人中间,这种坚持改革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强劲。我想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倒车是没有出路的。另外就是现实的教育,比如前文提到的高铁奇迹。本来温州撞车跟高铁没有直接的关系,可是这件事情引发了一个大讨论。中国很需要建设高铁,而且其建设成绩看起来很不错,但是深入地去分析这个问题,那么所揭露出来的事实可以使人看到,中国需要建设高铁,但是原来的铁道部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部门,它超级的政企合一,所以它可以无所顾忌地胡作非为。此外,高铁建设本来是为了提高效率,可是因为用了这样一个体制进行建设,它的一切目标就变了。如果在市场体制中进行建设,那么浪费与腐败不至于到这样一个程度。
“向何处去”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还是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十八大报告里面讲得很清楚,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十八大不负众望,为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寻找了一个原则性的回答,这个回答就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十八大报告里的提法是“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经济改革方面讲得更明确,“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刚才说到,“向何处去”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还是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十八大报告里面讲得很清楚,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要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政治改革方面,十八大基本上重申了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关于政治改革的一些要求。十五大提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升政治文明。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党的十八大决心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党中央这么宣布只是重新改革的第一步,关键在于怎么落实,以及解决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
落实改革的第一件事是要确定改革目标,目标确定以后才能具体化。
第二件事是选出重点,制定改革方案,而且根据重点与改革方案之间的顺序和组合制定一个总体规划。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个决议,叫做关于建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决议,共50条。这个决议当时叫行动纲领,也叫总体规划,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它提出改革是整体推进的,改变了过去改革是单向促进的情况。第二,它确定了重点,当时叫五个支柱,包括财政及财税改革、银行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国企改革,决议根据这五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制定了一个框架性的规定。
1994年,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我国实施了整体改革。1997年的十五大确定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小企业放开搞活,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我们能够在上世纪末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建立起来。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又复杂的系统,不能够边设计边施工,也不能由各个部门自己去设计,然后拼起来,还是应该由一个超脱于局部利益的高层权威机构,在下层创新的基础上,进行顶层向下的设计。
十八大已经确定了目标,现在最主要的工作是落实第二件事。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六项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