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是实施准备。有外国学者在某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现在群众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不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改革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没有大众的支持很难往下做。这位外国学者提出一种意见,即现在启动一些大众关心的而且成效易于被观察到的改革项目,以便提高政府的可信度,聚集改革的支持力量。
第二件事是清理审批制度。市场能管的就交给市场,社会能做的就交给社会。当然,根据过去的经验,这件事要真正执行并不是很容易。
第三件事关于公共财产。
第四件事是要注意创造和维护较为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1985年的全国党代表会议,关于七五建议里讲到宏观经济的方针,它说改革初期一定要注意保护宏观经济比较宽松。换句话说,要注意保护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协调。那段话是这样讲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但是在改革时期,关于发展的安排要为改革准备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不要把速度定得很高,不要把投资规模弄得很大,造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协调的紧张环境,这样会使改革的推出出现问题。这个方针定得很好。
政府吸收了与改革相关的建议,但是最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改革设计得很好,但是宏观经济方面,流动性太盛,改革的措施就推不出去。比如1988年的价值闯关就是这样。今年,整个环境好像有这样的苗头,信贷增长速度加快,信用膨胀趋势明显。
第五件事就是实施。实施的时候是真刀真枪,所以能够以权谋私的利益相关者一定会对改革设置障碍,阻挠市场化、民主化的推进,所以党和政府的领导一定要像十八大报告中讲的一样,要有极大的勇气实现对人民的承诺。这是改革成功的必要前提。当然,并不是说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政府,作为国家的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有权利和义务来支持改革,督促政府推进改革。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报刊发时有删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