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贡献

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贡献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毛泽东把生产力发展得快一些、生产关系变革得快一些的迫切愿望。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当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逐步察觉出“大跃进”运动中存在的“左”的错误,并发现它们给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严重损害后,从1958年11月初的郑州会议开始,他通过实地调查,主持召开一系列会议,制定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来纠正“左”的错误。本文对毛泽东率领全党系统地纠正“大跃进”期间出现的“左”的错误的努力及纠“左”思想和行为的意义做一粗浅探讨。

一、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生产力发展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和“左”的做法

在生产力发展问题上,毛泽东曾经有过急于求成的情绪。“大跃进”运动发动前,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央领导人的一个重要想法是:“我们要求的建设速度,不是一般地超过过去的中国……我们要求的速度是成倍地、几倍地以至几十倍地超过过去的中国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1]毛泽东对“跃进”一词的欣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生产力发展上急于求成的心态和“大跃进”的战略思路。

但当他一旦发现了“大跃进”运动中的生产力发展违背了客观规律,就开始冷静下来,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问题。如薄一波指出的:“在一片‘胜利冲昏头脑’的气氛下,毛主席虽然赞赏‘六亿神州尽舜尧’那热气腾腾的局面,却最先冷静了下来。”[2]

由于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大跃进”的显著特点是片面追求无法实现的高指标。8月,北戴河会议确定的1959年各项指标和二五计划各项指标,令人瞠目结舌。高指标带来了瞎指挥和浮夸风,使得毛泽东开始认识到它的危害。毛泽东认为,当生产力水平还没达到一定发展程度时,就急于追求高指标,是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平衡的。在1958年11月召开的武昌会议上,毛泽东说,多快好省是客观的东西,有它的客观规律,能速则速,不能速就不速,不能勉强。12月1日,毛泽东提出了头脑要冷的要求。他指出:“冲天干劲是热。科学分析是冷。在我国,在目前,有些人太热了一点。他们不想使自己的头脑有一段冷的时间,不愿意做分析,只爱热……这些人应当注意提醒一下自己的头脑。”[3]这是在给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速度泼冷水。

要纠正生产力发展的急于求成的偏向,就必须在建设实践中不断降低各项指标。从1958年下半年起,毛泽东开始“压缩空气”,对高指标提出了质疑并力主修正。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当听到在10年内钢产量达到4亿吨,机床1000万台,煤40亿吨,粮食亩产由原定的400斤、500斤、800斤分别提高到4000斤、5000斤、8000斤时,他表示了怀疑,提出把这些指标当做内部盘子,建议“不写在文件上吧!”[4]在武昌会议上,开始,毛泽东建议把钢产量由3000万吨降为2200万吨。当薄一波提出定为1880万吨后,本来就决心降低高指标的毛泽东对1800万吨也表示怀疑。他在讲话中提出:“各部门的指标也都要相应地降下来。”在1958年11月底到12月初召开的八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感到1959年的钢指标太高了,提出应该改第一本账为1800万吨,第二本账为2200万。在他的倡议下,会议下调了钢、粮、棉、煤等各项指标。在1959年3月25日至4月1日召开的上海会议上,毛泽东提议将钢的指标降为1650万吨。同年4月,他在《党内通信》中就提出应该降低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提出产量应该逐年地慢慢增加,他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

[5] 6月,毛泽东在《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中指出:“我们现在提出了‘多、快、好、省’这个建设经济、文化的口号。可以快一点,但不可能很快,想很快是吹牛皮,你们不会相信,我也不相信。”[6]这就提出了要加快速度,必须以尊重经济建设规律为前提。

1959年5月,工业生产未能完成上海会议制定的指标,促使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高指标的危害,他在6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是高指标使我们处处被动,无法前进,并认为这些指标有一部分主观主义,对客观必然性认识不足。根据会议精神,6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整1959年主要物资分配和基本建设计划的紧急指示》,批准国家计委《关于1959年主要物资分配和基本建设计划调整方案的报告》,降低了钢及其他产品的计划指标。6月21日,毛泽东南下,准备继续纠“左”。在武汉,毛泽东表示了对已经压缩的指标仍持怀疑态度,希望利用全国人大开会的机会,修改一下去年公布的那些数字和今年的生产指标。6月,毛泽东在《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中说:“今年钢的产量是否定1300万吨?能超过就超过,不能超过就算了……总之,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让下面超过。”[7]他对于没有利用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机会,把上海会议提出的指标改了表示惋惜。他说:“现在看来失掉了点时机,但不要紧。指标改不改?看来改一下好。但改成多少,还拿不准。是否人大常委会开个会,把指标改过来。”[8]在毛泽东压缩指标的思想影响下,庐山会议最后将钢产量定为1200万吨。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