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政府组织需突破资源瓶颈(3)

中国非政府组织需突破资源瓶颈(3)

二、中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化的可行性路径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进程大致呈现出视野国际化、管理模式国际化和开展项目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其中,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量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互动的过程可以说是中国本土非政府组织走向世界的最初阶段。通过经费、培训、研讨会和自己的项目,国际非政府组织把在世界其他地区形成的理念、经验和办法带到了中国,帮助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与世界同行接轨。但另一方面,由于难以从国内得到资金支持,海外的资助就成为很多国内草根非政府组织唯一的或主要的收入来源。众多“喝洋奶长大”的非政府组织在独立性与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上遭遇了更多的挑战。

在全球化影响日益深入的今天,随着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国际化的发展路径问题不可规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化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扩大,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在面临种种挑战之余也拥有以往时期没有的优势与机遇:例如,中央政府开始逐步重视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带来的连带效应等。一批新型的非政府组织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舞台上初露锋芒,结合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本身特色,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路径显示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一)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国家战略,开展海外项目、拓展对外援助模式

1. 开展海外项目

当前,解决全球问题的紧迫性不断增加,国际社会间的联系日益呈现多渠道、多层次的特点,国际社会的空间结构也从一元的、等级的架构向多元的、网状的结构演变。只靠政府单方面参与全球治理难以取得全方面的沟通与成效,非政府组织从公共外交角度发挥效用,是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路径的有力补充。中国想要更广泛、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离不开非政府组织对外影响力的发挥。

作为中国的一家环境非政府组织,全球环境研究所的国际化路程颇具示范效应。基于全球环境研究所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在中国的成功经验,2006年,全球环境研究所在斯里兰卡设立了项目办公室,开展项目可行性调研工作,计划在斯里兰卡开展“可再生能源(沼气)”项目,目标是将中国成熟的沼气经验推广到斯里兰卡,为斯里兰卡的当地居民既提供了生活能源、又解决因饲养牲畜而导致的水及环境污染问题。2007年,全球环境研究所的项目获得斯里兰卡政府内阁的批准,开始与当地政府进行各项准备工作。该项目成为斯里兰卡自1947年独立后,第一个由政府批准的与非本国非政府组织合作的项目。截至2009年1月,全球环境研究所项目组在斯里兰卡全国九个省份中的五个省进行了沼气修建的系列培训,共培训当地技术人员23名,修建沼气池56个,圆满完成了项目目标。

2008年全球环境研究所设计了“老—中可持续土地和自然资源管理合作中心项目”(简称“老中项目”),帮助老挝国土管理署加强能力建设,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随着全球环境研究所工作的深入,2009年“老中项目”拓展为“老挝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市场化管理项目”,并与老挝国土管理署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全球环境研究所驻老挝办公室于2009年10月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老挝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市场化管理项目”不仅帮助老挝政府加强土地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土地与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增强了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影响力,是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无论是“斯里兰卡项目”还是“老中项目”,全球环境研究所都坚持以中国的经验为基础,从自身擅长的领域出发,以南南合作为主线,由此作为组织国际化的基本路径。全球环境研究所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得当地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政策日益完善,更多的是赢得了当地政府以及人民的好评。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