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政府组织需突破资源瓶颈

中国非政府组织需突破资源瓶颈

非政府组织是相对于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而言的,是致力于公益事业的介于政府组织与经济组织之外的非政治组织形态。虽然说目前学界中对于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界定和分类还有着不同的争论,但现实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已逐渐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第三种力量”。非政府组织不仅在国内社会、经济乃至政治事务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在本文中,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界定采用广义的内涵,即只要符合非政府、非盈利性的基本特征即可。这里面既包括严格意义上的草根非政府组织,也包含由政府自上而下设立,但有独立法人地位和运作章程的准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从广义上看,是指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国内事务向国际拓展或直接参与国际事务,在超越本国的范畴内发挥影响力的过程。伴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与非政府组织的快速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成为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阶段中不可回避的话题。虽然从目前的阶段看,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水平与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公共外交意义的突显,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对外交往在新时期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关注、探索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路径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化问题的提出

(一)中国非政府组织对外交往的活跃

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呈现出勃兴之态的。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6.2万个,比上年增长3.7%。其中,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5.5万个,比上年增长4.0%;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20.4万个,比上年增长3.1%;全国共有基金会2614个,比上年增加414个,增长18.8%,[1]中国非政府组织数量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越来越离不开国际舞台。在这个大背景下,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开展以及各类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合作项目的推进,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活动也逐步增多,并显示出独有的特点。

第一,中国非政府组织对外交往活动不断增多,开展对外交往的意识提高。无论是自上而下成立的有政府背景的非政府组织,还是草根型的非政府组织,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对外交流意识。很多发展程度较高的非政府组织已经把走向国际化作为组织发展的目标之一。在很多非政府组织的组织构架中,经常能看到专门负责对外交流的相关部门,并且很多非政府组织也非常善于运用网络资源的便利来寻找国际交往的机会与渠道。以北京市为例,根据2009年开展的调查统计显示,北京市非政府组织中有经常性国际交往的占25%,每年一至五次的占45%,偶尔开展的占12%,基本没有的占18%。[2]这一结果虽然并不能代表全国的普遍水平,但这一数字本身印证了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交流领域中参与度不断加深。

第二,中国非政府组织对外交往的领域广阔、形式多样,影响日益扩大。非政府组织因其具有独立性与灵活性特点,在对外交往中呈现涉及领域广阔、形式多样的特点。从形式上看,有参加各类重大国际会议、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接待国际友人、争取境外资金资助等。从交往对象上看,非政府组织的交往对象有联合国机构、其他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等。从影响领域上讲,各类非政府组织正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即逐步从关注国内事务为主到开始关注国际事务,并有意识地努力成为国际舞台上真正的倡导者和行动者。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