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最明智的做法是面对现实,从改变人类贪婪的心理,改变人类的行为,重建自己的家园入手。我甚至觉得,人类的发展已走到这样一个关口,即人类肉体的生存取决于人能否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心灵取向。就说现在的空气污染,汽车尾气是一个重要原因,可今天人们买车的热情却异常高涨。当年为了刺激内需,制定了各种政策鼓励发展汽车产业,没有料到,汽车带来的污染如此严重。如果说,十多年前人们对汽车还是“梦的追逐”,今天关于汽车却是个沉重的话题。人们不禁要问,发展汽车是为了什么?回答自然是让生活更美好。但有了汽车真的让生活更美好了吗?汽车的烦恼是人类现代生活烦恼的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象征。
面对如今人类的生存困境,我以为是到了该认真反思发展理论的时候了。遗憾的是,现在影响大多数人的一个最错误的观念是,把“奢侈生活”当作“美好生活”,以为“美好生活”的标准是由消费的多少来决定的。事实上,今天我们生产出来的大多数东西都不是必需的。再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临界点,达到这一点,一个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等——的发展就足够了,应当适可而止了?
中国的经济发展可能还没有达到“适可而止”的阶段,谈论这个话题似乎不合时宜。但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正在为经济高速发展付出环境代价。面对质疑,有人解释说,我们走的是传统工业化道路,必然会在初期阶段碰到一些早期工业化国家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英国工业化初期,伦敦曾是“雾都”,泰晤士河是“臭水河”。时代不同了,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也大不一样了,今天的中国有条件无需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一个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现在使用的环保技术,它们在以前不曾拥有,而我们现在却可以得到。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之一。难道我们不能在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面前变得更聪明一点?
“别让人类成为地球上最坏的物种”,我想这是我们许多人共同的心愿。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