⒍社会支持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国有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专门的机构指导和管理。国企文化建设有各级国资监管部门设置的宣传或文化部门负责组织推动,而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则处于“中间地带”,没有专责部门予以指导、组织、扶持。宣传文化部门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但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宣传报道多,组织指导少;组织部门主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文化建设处于附属地位,涉及较少;统战部门和工商联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企业家(企业主),企业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关系不大;工商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制度检查多、事后处理多,文化建设更是擦边球管不着;各类主流媒体,在非公企业文化成果展示推介方面,更多地定位为商业行为,而非公益活动,对非公企业员工工作生活的正面报道较少,对非公企业家(企业主)形象缺乏客观塑造和正面引导。从“暴发户”到“富二代”等词汇的使用,以及一些知名企业家从财经版“沦落”到娱乐八卦版,可看出非公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重视度、认可度、支持度有限。
思考与建议
非公企业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也要借鉴国外企业文化建构的经验和方法,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非公企业文化凝魂聚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公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济成分,直接面对广大员工群众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同时又处于各种思潮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交汇点”,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一方面,要帮助非公企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准则,进一步优化、提升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为非公企业文化凝魂聚魄;另一方面,在帮助非公企业形成本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以企业家(企业主)为重点,以员工为主体,针对企业家(企业主)和企业员工的不同情况组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务求实效。
⒉加强指导、规范、扶持,建构独具特色的非公企业文化体系
针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起步晚、发展不平衡、问题和困难较多的实际,加大指导、规范、扶持力度。一是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加强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指导,组织专门力量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做出专业设计,针对非公企业文化发展实际,在文化建设内容框架、文化建设路径、文化活动方式方法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制定发布非公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纲要和实施细则,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进行规范引导。三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相关文化事业经费中设立非公企业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运用税收减免政策等经济手段,对非公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借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非公企业文化基础建设等。
⒊发挥企业党组织的独特作用,推动非公企业文化健康发展
企业党组织在非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处于独特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非公企业党组织要积极参与引领企业文化建设,整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种志愿者组织的力量,帮助支持企业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搭建非公企业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沟通的桥梁,重点做好非公企业招选党组织指导员、书记、联络员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得以正常开展、企业文化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