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军事变革及文学使命

论军事变革及文学使命

核心提示

●军事变革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步入人类文明演进进程的陌生地带。 ●军事文学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为关注明日之战的人们提供人文映照。

一、军事变革新阐释

上个世纪末,“新军事变革”出现了。最开始,人们曾认为这是一次技术革命,常见的理论是将信息技术与历史上枪炮、飞机、导弹等的出现分别归类为第X轮军事变革。后来,认识进一步深化,将其定义为技术突破、体制调整和作战理论革新的综合结果。

时至今日,如果我们避开那些生涩的军事术语,而用人文的视角来解读这场变革,就会得出一些新鲜的论断。

首先,这场变革不是“一轮”,而是一场持续性的变化。自从这个幽灵从海湾战争的魔盒中被释放出来,就在出其不意地更改既往的一切,谁也说不清楚明天的战争在多大程度上否定着今天的战争。就美军的实践而言,在变革进程中至少已经抛弃了鲍威尔和拉姆斯菲尔德两代新军事变革先驱。那么,我们以人类演进的名义来疑虑,未来战争究竟要把古老的军事神殿翻修成什么样子?

其次,这场变革不是“技术”的盛宴,而是文明进步与创造力的解放。变革正在挑战传统战争大肆消灭有生力量和攻城略地的基本样式,能够胜出的标志是某支军队接受新的文化重塑的尺度。新概念武器、无人作战平台、全空间即时打击、网络作战、隐蔽暴力系统……这些概念挑战的不是敌人而是人类的想象力。过去是有什么“家伙什儿”才打什么仗,现在,可以用一个叫“概念”的小推车去军事超市中选购搭配某场“战争Party”所需的装备。因而,战略设计若是走错或走慢一步,便有可能产生惊天逆转。这样的话,我们习惯上依赖并重金投入的军事安全,还能继续为我们提供温馨发展的福利吗?

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就是这场变革正在改变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中人与人有组织的杀戮转化为这样一个过程: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处理等技术的驱动下,将信号转化为数据、数据组合为信息、信息提炼为洞察力,最终以洞察力促成军事行为和效果。当士兵在电脑前操作“食肉动物”——无人机向地球另一面行驶的汽车发射精确制导炸弹时,那种感觉和狙击步枪对一个生命的直瞄绝对是不一样的。通过网络瘫痪一个国防部,比用“战斧”式导弹打进参谋总长的办公室更有成就感。能杀敌建功,那叫本能;能少杀而毕其功,才是本事,否则就可能“在赢得每次战斗之后输掉这一场战争”。指向人的生命的战争破坏力逐渐演变为对装备与系统的破坏力,作战要对付的首要敌人是一堆科技群组(而不是多少军队或武器),否则就进不到这个游戏界面当中去。军事文学,这个借助战争音符放歌的报春姑娘,还能将从前讴歌的战争价值观原封不动地下载到军事文明的下一季吗?

二、军事文学的战斗位置

曾经,军队的知识标尺卡在文学这一域,“笔杆子”是军旅生活中的文化精英,是某支部队“有文化”的象征。他们可以用纸和笔激扬军事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官兵也服他们的气。当军事变革到来以后,各种专业与学历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军营沃土中疯长。相对地,文学对军事的作用力就边缘化了。

军事文学应当依从文学的普遍性,但更应当注重军事的特殊性,它的“姓军为战”属性是不容叛逆的。事实上,军事在变革扰动的洪流中,军事与文学进入了一种相互寻找和强烈的渴望。

在现在的战争中,资讯充斥战场,嵌入式新闻报道、战地博客、虐囚照的轩然大波、推特上的“真相”战、击毙拉登的那个士兵的经历……源自战场的第一手资讯立体而矛盾地反映着战争观点,这一桌子佳肴更鲜活地裸露着战争烈火烹炸出的人性的千姿百态。这种丰富与复杂性本身,就超过了文学所能提供的魅力。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资讯占领也是非对称的,原则上这是话语权的斗争和现代性的竞技。历史上无数的战争不是因为打得精彩,而是因为写得精彩而传世的。如今,如果在资讯手段上有代差的话,是否意味着无权决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了?军事在使用资讯而不是在枪炮上让对手变得一无所有。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果这时最为传统也最抗“资讯干扰”的军事文学也疲软无力,那么战争的某一方可能根本探究不到战争的真相,并永无翻身之日。

军事变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技术混合体,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奇特的现象:经常是由技术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是一群“技术控”们的创造冲动——在推着变革的战车前行。标新立异的灵光散现于军事技术领域的各处。与此同时,伦理的、法律的、人文的、哲学的一大堆问题被丢弃在攻击路径的一边,正在发酵成越来越大的困惑,甚至违背文明进步的旨意,并在腐蚀着军事变革本身。这就解释了在状写即将发生与可能发生的各式各样战争,尤其是它们对道义的挑战与威胁方面,为什么好莱坞比五角大楼更有造诣。在这里,文学女神是可以施以援手的最善解人意的一位。

不靠文学和文化的浸润,军事那强悍的技术怪兽永远不会滋生出理性的灵魂,它依然“返祖”般地洋溢着野蛮的、自由的气息。所以,军事文学本身是没有退路的,它必须让自己成长,并肩负起思考、阐释与预见新型战争的重任。

三、蝶变,盗火烛照明天

军事文学怎样才能与军事同步实现美丽蝶变?这就好比在一位性格多变的父亲面前怎样当一个聪明的小孩一样:要明确自己爱着那个不怎么安分的父亲,去融入他的生活,靠近他的内心。

一是“开门”:制度应当创新。既然中国有一套完整的军事文学创作制度,就要让它转型或者显效,要让军事变革与军事文学产生机制上的亲近。

这应当是养思想的而不仅仅是养作者的制度,它的职能是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行为加以求证、推导并提供思想合理性。这应当是跻身变革的而不仅仅是传说变革的制度。要让军事文学成为军事变革本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变革增添足够的人文配重。这应当是广泛包容社会资源的而不仅仅是文学军用品或军营文学之家的制度,它的目的不是铅字产出指标,而是支持与孕育热衷于军事和国防的新势力。

二是“开窗”:知识必须更新。军事领域不是没有值得文学关注的激动人心的剧情,只是在认识程度上遭遇了玻璃幕墙——看到了沸腾的表象却无法触及本质。这就要兼收并蓄,强化跨界的开放性,突破“文”“理”界限、“军”“地”界限、现实与梦想的界限、专业与“业余”的界限等,并少一些文学原理上的苛刻的约束。

三是“开眼”:思路也要刷新。文学创作者同样是军事变革的造梦者。要用现代性的光芒烛照军事科技的那些生动变化,审视现代战争中“人”所遭遇的全新矛盾状态,以及展示军事变革浪潮下独具一格的真善美。这不仅仅是将陌生的战场看得更清楚一些那么简单,关键是要怀着对军事文化创新的尊重,并信奉关于军事行为的理想主义。

现代科技的魔力正在疯狂地附着现实中的一切。我们真的已经步入了一个军事斗争的美丽新世界。军事文学如果还只是欣赏古典式的决斗,那么它就会在追忆中老去;若是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那样,勇敢地将太阳神的火种照进军事变革的神秘地域,那么,军事文学的创作与发展就能够像爝火一样闪亮起来。

(作者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