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治黑必先治白”,“反黑必先反腐”,对于大陆黑社会势力比较严重的地区来说,恐怕整顿“黑警察”比整治“黑帮”要来得更加迫切——整治黑帮是维护秩序、整顿警界则是重拾人心。当政府不腐、警界廉洁时,黑社会也将不再流行。
将打击黑恶势力与反腐结合起来
重庆近来的打黑行动轰动全国。一批包括亿万富豪在内的黑恶势力团伙头目的相继落网,以及重庆市原司法局局长文强的落马,将整个打黑行动推向了高潮。而原本就有“打黑英雄”之称的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则更是名声大振。
重庆打黑,是公安系统在“平安重庆”口号之下为改善治安形势而采取的必要举措。由于黑恶势力在重庆多个领域中潜滋暗长,作恶者欺行霸市、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破坏社会治安稳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秩序,因此,重庆警方加大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自是必要之举。
事实上,重庆轰轰烈烈的打黑行动,正是一场全国性的打击黑恶势力行动的组成部分。就在上个月,中央政法委为在全国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还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思路,提供方向。其中,深挖“保护伞”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这意味着,对黑恶势力的打击与权力系统内的反腐本身,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有关黑社会的印象,往往只是警匪片那些神秘而残忍的歹徒,是游荡在主流社会边缘的穷凶极恶者。其实,很多时候,黑恶势力就生活在人们的周围。从性质上说,黑恶势力犯罪并不属于黑社会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就组织结构而言,黑社会团伙是游离于合法社会之外,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较强经济实力的非法组织,有的还甚至非法拥有枪支等,集暴力犯罪与经济犯罪于一体。目前,有些黑社会组织已经悄然脱掉了“暴力”的外衣,而采取了更高级的形式。但无论黑社会组织的表征如何变化,其本质不会改变。尽管就危害而言,黑恶势力犯罪同样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黑恶势力团伙缺少黑社会组织较为严密的组织特征。
一段时间来,我国黑恶势力犯罪处于较为活跃的阶段,这是一个基本态势。显然,这也与我国工业化发展及社会变迁的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司法机关一直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2月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涉黑案件1221起,打掉恶势力12850个,抓获犯罪嫌疑人8.7万多名,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0万余起,缴获各类枪支2500多支,有力地震慑了黑恶势力犯罪。
不过,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黑恶势力犯罪甚至还有继续蔓延的态势,且出现了与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合流的苗头。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黑恶势力天然具有向经济领域扩张的本能,并且容易产生向政治领域渗透的动机,必须坚决加以遏制。
针对黑恶势力犯罪,既要靠打击,也要靠防范。关键在于,对黑恶势力犯罪问题要进行综合治理,并铲除黑恶势力犯罪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应该看到,运动式的打击是必要的,但也要加强预防,比如防止弱势人群向黑恶势力的转化。这就涉及到政治、经济及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解答方案也是多角度的。其中,针对黑恶势力犯罪,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任务,就是要深挖“保护伞”。
现实一再表明,黑恶势力团伙的逐渐发展和称霸一方,跟他们的“保护伞”关系密切是分不开的。所谓的“保护伞”,实质上是黑恶势力团伙在公共权力系统中的代理人。有一位地方检察官如此感叹:警方破获的几乎所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背后,都能找到黑白合流的影子。比如,浙江温岭的黑老大张畏,温岭市前公安局局长杨卫中和温岭市前市长周建国,都是他的保护伞。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可以说,没有“保护伞”的黑恶势力,难以成气候,也往往缺少胡作非为的底气。而“保护伞”之所以要冒着风险为黑恶势力撑腰,自然也是为利益所驱使,铤而走险。
回看重庆原司法局局长文强的落马,也正是因为涉嫌与黑恶势力有染,重庆警界曾经的风云人物因此黯然下台。这让人们感到可惜与遗憾的同时,也多一层警醒:一个身居高位的高级警官,何至于如此“脆弱”,竟成为黑恶势力的马前卒?权力的堕落也提示人们,打击黑恶势力必须要与反腐更有力地结合起来。通过反腐力度的加大,打掉大大小小的“保护伞”,便收缩了黑恶势力的空间;通过对黑恶势力的打击,也就会挖出各类“保护伞”,进而推动反腐事业的进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