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频发的地震灾害,多地震国家都有符合自己经济实力和反映科学技术水平的抗震设防标准,我国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编制工作已经完成,依靠科学技术提高防震减灾的实际能力。
特大地震预测困难重重
源于板块边界带的地震空段理论很难作为预测特大地震的法宝。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发育着3条大的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日本、中国台湾、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断裂等著名的地震频发地,全球约70%的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二是从喜马拉雅到地中海的欧亚地震带,地震分布的特点是比较分散,不像环太平洋地震带那么集中、那么规则,欧亚地震带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三是沿各大洋洋中脊分布的洋脊地震带,约占5%左右。这些地震是板块之间俯冲、碰撞、水平错动等多种动力作用的结果,所以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1900年以来全球发生的震级大于或等于8.5级的特大地震合计16次,有5次发生在欧亚地震带东段,包括1950年发生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墨脱8.5级地震;其他11次,包括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9级特大地震,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因此,特大地震在板块边界上,尤其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发生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值得指出的是,板块边界特大地震,特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比较有规律地发生在历史上或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地震破裂的空段内,但是,要想准确预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地震在有规律的板块边缘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预测尚且不可能,更何况在构造条件复杂、影响因素多的大陆地区(板块内部)呢?其困难可想而知,地震预测预报任重而道远。
频发地震挑战设防标准
面对地震灾难,我们必然要问:怎么办?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期间,人们从朝日新闻报道中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地震重灾带集中在野岛—会下山—西宫断层沿线,90%以上的震亡人数和木质房屋倒塌率30%以上的地段均集中在距断层2~3公里宽度范围内,重灾带以外地区破坏很轻,为什么?因为野岛—会下山—西宫断层就是阪神地震的发震断层,断层所在地带为灾害特别严重带!
专家们对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台湾地区集集地震和美国霍克托曼地震3次地震现场考察表明,地震灾害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地震的震动引起的破坏,呈面状分布。这种类型的地震灾害可以通过提高抗震设防标准来有效地减轻,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日本等欧美发达国家,同样的7级地震死亡人数有时是零或很少的根本原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