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开始,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科技部、中国地震局等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资助和支持下,我国首先对20个具有发震构造背景、历史上发生过6.5级以上地震或存在活动断层的大中城市,进行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通过探测与活动断层科学鉴定,在20个城市存在的108条断层中,通过编制区域地震构造图、1∶5万活动断层分布图、深浅地震构造勘探、钻孔联合探测和多手段新年代学样品测试等,鉴定、甄别出26条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层,并对这26条活动断层进行了加密勘探,确定空间位置,综合编制了1∶1万活动断层分布图,供规划、建设部门使用,避让活动断层,防患于未然。
中国地震局针对活动断层灾害特别严重且发震断层存在带状分布特征,持续资助地震灾害预防的基础性科研任务,执行中国喜马拉雅计划,自2009年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分步实施《中国地震构造探察》专项,对中国大陆地区地震多发区和主要活动构造带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层进行1:5万填图工作,通过大地震复发间隔的探槽开挖、断错地貌的测量、地质样品的年代测定等,确定活动断层准确的空间位置,获得反映活动断层发震危险性的定量参数,并对这些活动断层发震危险性作出中长期地震危险性评价,为国土规划利用和建设避让活动断层提供科学依据。这是一项地震灾害预防的基础性科研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防震减灾的实际能力。
迄今为止,多地震国家都有符合自己经济实力和反映科学技术水平的抗震设防标准。在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组织下,我国新一代地震区划图已经编制完成,编制过程中考虑了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考虑了中国大陆的活动断层的分布特点、地震类型、地震动衰减关系和局部场地条件影响等,适当提高了我国建构筑物抗震设防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重大工程场址,特别是核工程场址核电站建设,应严格执行相应的国际、国内标准,既要考虑场址区和近场区没有活动断层,还要保证一定区域范围的地壳稳定性,避免核电站因强烈震动破坏引发核泄漏导致的核危机问题。
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工程《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年代学、构造变形动力学、地震地质灾害与数据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