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大地震,每当灾难来临,我们不仅目睹到震魔的残酷、生命的坚忍与脆弱,也见证着人间大爱和人性之美,同时更期待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本期长征副刊推出军旅作家马泰泉的文章,也许能让我们从中寻找到战胜灾难的力量。
——编 者
地震短临预警,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难题。每一次地震来临之时,当人们看到新闻媒体播放的那一个个令人惊悚的画面,心头又笼罩了一层阴影:下一次地震又会何时发生,在哪里发生呢?这一连串的问号一直在人们脑海中盘桓。
只要地球存在一天,地震就时刻威胁着人类。一次次撼天动地的大地震,正是地球内心深处爆发出来的撕心裂肺般的宣泄——
上篇
倾听地球的呐喊
导读:经过40多年的探索实践,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人类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因此,建立综合防御体系是更为有效的防震减灾之道。同时,大地震也在警示我们,要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地球,与地球和谐相处。
说起来,我曾在地震科学这个神秘而神奇的领域造访4年之久,先后走访了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过的破坏性大地震进行考察,考察的目的,是探求中国地震预报40多年来的成败得失,最终写出了约60万字的书稿,于2011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以《大地的震撼》为书名出版发表。
中国多灾。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土,是大自然变幻莫测的舞台。“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峰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小雅》中就留下了如此壮阔的地震景观。自20世纪初至今,中国境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就达657次,其中7.0级—7.9级地震98次,8级和8级以上地震11次,因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中国遭遇的刻骨铭心的痛!
回眸当年中国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监测预报,以邢台地震为发端,在废墟上筑起了新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的里程碑。9年之后成功预报了海城地震。令人惊愕的是,仅一年后的1976年,终因唐山大地震短临预报失败而使年轻的中国地震预报事业从高仰的顶颠坠入命运的低谷。辉煌是真实的,正如日后的灰暗也是真实的一样,这是科学在探索中走过的路。早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前就有专家指出,印尼苏门答腊巨震会使未来大震趋势可能向我国西南部发展,但是,即使是对的判断,也只是指出一个大概范围和方向,更没有充分的把握作出较准确的短临预报意见。时至今日,地震专家对地震的探索和认知,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称其为经验之谈,更不能当某种模式来用,因为地球上所发生的地震仍没有规律可循。
中国地震预报前景路在何方?是击鼓,还是鸣金?科学探索是心力、耐性与时间的合金,输了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目前全世界短临预警的最高命中率是20%左右,而这个只有中国才能做到。但是,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见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地震成因机理的复杂性等因素,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有效地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一个似乎比破解地震之谜更令人困惑的问题出现了:天上摘星逐月,地上楼宇林立,时空网络穿梭于世界各地,可是人类对于赖以生存的地球的了解却显得如此“浅薄”。尽管人类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发现并大肆开采地球上的各种矿藏,但人们到目前为止都很难“开采”地震。为探索地球深部的信息,正在德国与捷克边境进行的“德国大陆深钻计划”,预定钻探深度15000米,然而,相对于地球6370公里的半径而言,这种超深钻井所达到的深度只是摸到了地球的“皮毛”,更何况是“一孔之见”。加之地震常常是突如其来,猝不及防,地震一旦爆发,便成为与战争等量齐观的重大灾难。所谓“上天有路,入地无门”,是对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简单概括。
中国的领土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7%,中国发生的地震约占全球地震的33%,而为什么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却占全球这一总数的近60%?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们有理由追寻答案。地震预报还处在探索阶段,即使对某个地震进行成功预报,如果房屋不抗震,地震还是要毁坏我们的家园。面对人类遭受到地震的威胁和劫难,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说:“我们应当把灾后救援的观念转变为突前监测预防的方针。此方针不仅比灾后救援更人道,而且更经济。”因而,眼下最行之有效的防震减灾途径,是在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及震害防御的同时,建立健全由地震部门、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防御体系,这才是真正筑起抗震的“铜墙铁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