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丽:我国内需率下降的成因及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思路

郭春丽:我国内需率下降的成因及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思路

“扩大内需”战略已经提出多年,但进展不快,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经验中进行研究总结。由于经典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没有对内需作出明确界定,扩大内需到底指扩大内需总量,还是提高内需占GDP的比例即内需率,现有的理论研究没能说清楚。实践中,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内的内需总量不断扩大,但内需率却不断下降。由于这一时期投资率在提高,内需率下降,研究者多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人口年龄结构引起总负担系数下降和储蓄率上升等方面,分析消费需求不足及消费率下降问题。这些研究抓住了扩大内需的核心问题,但很少深入研究出口、投资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影响,尤其没有研究近年来投资和出口高速增长对消费及内需持续增长的影响,因而不能全面解释影响内需率尤其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这影响到他们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内需和扩大内需的含义,然后在总需求分析框架下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内需率持续下降的原因,最后提出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需要把握的要点、思路和建议。

一、对内需和扩大内需的理解

(一)对内需的理解

理论上可以在总需求和最终需求两个分析框架中理解内外需求。①在基于GDP支出法的总需求分析框架中,内需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外需指净出口,投资率与消费率之和就是内需率,净出口率就是外需率,即:

内需率+外需率=(投资率+消费率)+净出口率=100%

在总需求分析框架中理解内需和外需,逻辑关系清楚,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但用净出口表示外需,不能区分相同的净出口下“大进大出”和“小进小出”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也无法区分“不进不出”的平衡和“大进大出”的平衡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此外,由于消费和投资都包含有直接进口的产品,而用支出法核算GDP时仅仅将其从出口中扣除,相当于低估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高估了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

一些学者还从最终需求的角度理解内需和外需。在最终需求分析框架中,内需也指消费和投资,外需则指出口。最终需求分析框架从国内增加值实现的角度,清楚地反映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从整体上判断一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但由于隐去了进口,难以衡量内外需求的总体状况,因而无法判断一个经济体的贸易是否平衡,宏观经济是否稳定。

(二)对扩大内需的理解

在以上两个分析框架中,内需都指包括进口在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内需都指扩大包括进口商品和劳务在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但总需求分析框架中的扩大内需有目标,即扩大内需率,降低净出口率。在最终需求分析框架中,扩大内需意味着扩大消费和投资的份额,减少出口的份额,而不论进口是多是少,这显然有违扩大内需的本意,甚至不可能提出扩大内需这一任务。而且,在这个分析框架中,消费和投资的份额扩大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很难说清,换言之,扩大内需没有明确目标。而用基于GDP支出法的总需求分析框架来理解内需和扩大内需,逻辑关系清楚,目标明确。

从中央提出扩大内需的背景来看,扩大内需不仅是指扩大内需规模,也不仅是指扩大内需的增长速度,更主要的是指提高内需率。从规模来看,改革开放尤其是21世纪的新一轮增长期以来,我国投资和消费年年都在扩大,2010年资本形成总额是1978年的139.1倍,是2003年的3.4倍,7年间净增2.4倍。2010年最终消费总额是1978年的83.5倍,是2003年的2.4倍,7年间翻了一番多。2003-2010年,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19.2%,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为13.3%,二者增长速度在国际经济史上也属罕见。

本文在总需求分析框架中理解内外需求,内需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外需指净出口。扩大内需指扩大投资率或消费率,即扩大内需率,降低净出口率。这样理解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降低出口,而是特别强调内外需求协调发展,强调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此外,在总需求分析框架中研究内外需求,并不妨碍用最终需求分析框架来研究投资、消费和出口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二、我国内需率持续下降的成因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自始于2003年后半年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期以来,我国内需率持续大幅下降,由2004年的97.5%下降到2007年的91.2%,3年下降了6.2个百分点,在世界大国经济史上都属罕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外部冲击和应对危机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影响,尽管内需率有所回升,但2010年还处于96.0%的较低水平。内需率持续大幅下降,与这一时期外需增长过快、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仍然存在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等原因有关。

(一)外需增长过快直接导致内需率持续大幅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净出口率及外汇储备变化情况,我国内外需求关系可以分为外需不足(1978-1989年,净出口率年均值为-0.6%)、内外需求基本平衡(1990-2003年,净出口率年均值为2.1%)、内外需求失衡(2004-2010年,净出口率年均值为6.1%)三个阶段。从三个阶段看,各类需求及经济增长速度协调是内外经济均衡的基本条件(见表1)。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出口导向战略制定的外贸、外汇、外资政策没有及时调整,投资过快增长造成的过剩产能需要通过出口释放,这造成外需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内需增长速度,并直接导致内需率快速大幅下降。  

1.没有及时调整“奖出限进”的贸易政策。受出口创汇、外贸创利指导思想的影响,“奖出限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政策的主基调。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没有根据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情况及时调整贸易政策,出口退税仍在鼓励低端加工产品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为出口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风险担保及利率优惠等鼓励性政策一直存在。与此同时,我国对最终消费品征收的进口关税水平较高,对部分进口产品加征消费税,并实行严格的结售汇制度和用汇审批制度,抑制了企业和居民的进口需求。

2.以市场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汇率政策以保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贸易盈余为基调,汇率形成机制缺乏灵活性。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后,浮动区间仍很小,不仅难以有效发挥对内外经济平衡的自动调节功能,而且使人民币难以应对美元、欧元等其他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变化。其结果是,名义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实际汇率不断降低,成为近年来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此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始终未能打消汇率升值预期,大量热钱通过借道贸易的方式流入,使外需也有虚增的可能。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