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丽:我国内需率下降的成因及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思路(5)

郭春丽:我国内需率下降的成因及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思路(5)

(二)扩大内需规模与提高内需增长质量并重

促进内需长期有效可持续增长,应将扩大内需总量与优化内需结构、提高内需增长质量结合起来。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提高消费占内需和总需求的比例;二是提高投资的质量,优化投资结构。

确保消费的增长速度高于、至少不低于投资增速,是提高消费占内需和总需求的比例即消费率的前提。提高消费率还应加快促进居民消费,除了提高居民收入份额、完善收入分配和公共服务制度外,还要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将汽车、住房及休闲旅游、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娱乐、家庭服务等作为扩大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并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来提升居民的消费品位。

投资质量不高,影响投资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尚未完成,未来保持较高投资率和投资增长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前投资高速增长是在投资质量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出现的,是以规模换效率的结果。图2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百元投资所增加的GDP,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形成效果系数(即投资效率)处于下降状态。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应将提高投资质量放在重要位置,要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不计成本、不讲效率的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实现投资主体逐步从以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向民营企业为主转变。

第二产业投资占比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小,不仅影响消费结构升级,而且不能实现投资对GDP的拉动效应最大化。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投资对三次产业的拉动力,发现近年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领域投资的拉动力在下降,第三产业投资拉动力在三次产业中最大且处于上升状态(表11)。这一变化趋势表明,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的投资,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可以更好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图2 投资效果系数图(2010年为基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四、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围绕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宏观经济基本均衡,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应在扩大内需规模的基础上,以提高内需率、降低净出口率为目标,加快建立内外需求协调发展机制、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机制、消费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和投资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机制四大机制。关于提高内需率、降低净出口率,中短期来看,重点应将净出口率逐步降到2%以下甚至接近于0%,下降部分由消费率填补;为了避免对经济造成大的冲击,需要逐步调整投资率。从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看,需求结构出现以内需为主导、内需以消费为主导的比较稳定的均衡状态还需一定时间,当务之急是加快完善四大机制。

(一)以改革对外经济体制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为重点,加快形成内外需求协调发展机制

1.加快外贸、外资政策调整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调整“奖出限进”的贸易政策。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下调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税率,制定扩大最终消费品、资源类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政策。

第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改革企业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为意愿性结售汇制度,放宽并逐步取消用汇限制,合理引导企业和居民的进口需求。

第三,取消对外商直接投资优惠的各种潜规则,继续引导外资投向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域。

2.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围绕提高加工贸易的本地增值、本地配套、主体本地化比重,引导企业从生产加工环节向产品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由OEM(代工生产)向ODM(原始设计制造)、JEM(与品牌企业共同研发设计)、OBM(代工厂经营自主品牌)发展,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财富收入效应。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为独立法人企业,鼓励其开拓国内市场,推动产业结构由外需型向内需型转变。

(二)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为重点,加快形成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机制

以“投资促进消费”为导向,以增加产业发展的就业和收入效应及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目标,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形成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机制。

第一,加快形成以产业升级促进居民消费的机制。探索既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方向、就业弹性又大的工业发展模式,发展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兼容的制造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使产业结构升级步入创造就业和高收入岗位、助推中等收入阶层形成及适应、创造、引领居民消费的轨道。

第二,加快形成投资促进消费的机制。加大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保健、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相关设施、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位商品房、城乡电网改造、农村道路、供水、信息网络、市场体系建设等领域的投资。

(三)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完善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

围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提高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挖掘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

1.完善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第一,建立要素分配中的劳动与资本制衡机制,健全劳资谈判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探索推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

第二,完善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进一步提高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第三,完善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加快农村土地还权赋能,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拓展居民投资渠道,提高城乡居民的股息、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

第四,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建立综合申报和分类扣除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减轻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尽快开征房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

第五,建立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全民分享机制。

2.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

第一,国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范围、最低供给规模和质量标准,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加以法定化。

第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调整优化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税收返还和增值税分享制度,增加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公共服务投入;加快形成以财产税为主体的地方税体系,增加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第三,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规范多元主体介入公共服务的路径和提供标准。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