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的“三要素”

县域经济发展的“三要素”

摘要:“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共青城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在产业项目,出路在改革创新,关键在优化发展环境。为了进一步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共青城在提升羽绒服装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引进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纺织服装项目。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共青城是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有着独特的政治优势。但另一方面,面积小、人口少,不沿江、不近城,缺资金、缺资源、缺人才,也使共青城的发展遇到不少困难。这些年来,共青人始终坚持和发扬“共青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迎难而进、奋力赶超的工作激情,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实现了从共青社——共青垦殖场——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共青城市的历史演变,开创了共青城创新创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万元GDP能耗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实现两年翻番,城乡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三年翻番,财政收入、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实现三年翻两番。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共青城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始终根据自身的区位特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进行科学谋划、准确定位,把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共青城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在产业项目,出路在改革创新,关键在优化发展环境。

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坚实基础。产业项目是集聚要素、带动投入、培育产业、推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抓产业项目的实践中,共青城坚决不走低质增长的老路、同业竞争的套路、牺牲环境的弯路,通过大力发展电子电器、新能源、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项目,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一,大力发展电子电器产业项目尤其是手机产业项目。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手机不仅仅有通信功能,而且是智能信息终端,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为了推动手机产业发展,共青城专门出台了《手机产业发展规划》和各项扶持举措。通过3年的发展,共青城的手机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群、从简单装配到“一条龙”生产的重大转变,融入了全球手机产业链,成为全省手机产业的“领头羊”。其二,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产业项目。共青城是中国羽绒服装名城和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基地。为了进一步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共青城在提升羽绒服装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引进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纺织服装项目。2012年,共青城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亿元,同比增长40.7%。其三,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项目。为抢占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先机,共青城大力发展互联网信息产业。2012年,总投资100亿元的中通金域云计算中心项目正式落户共青城,建成后将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智能数据中心,可带动相关产业产值500亿元至1000亿元。

创新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共青城非常重视创新,努力在创新中谋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其一,注重企业科技创新。共青城出台了《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专项政策》,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GDP总量的3%作为扶持资金,促进科技、项目、人才、资本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其二,注重金融服务创新。金融资本是产业发展的“血液”。为了解决产业发展的融资难题,共青城大力探索金融创新体系,搭建政、银、企融资平台,促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信托联保;创立全国首家私募基金主题产业园区——共青城私募基金创新园区,做优基金产业平台,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内私募基金首选注册地、国内私募基金孵化基地、私募基金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基地,吸引全国的基金通过关注共青城来关注江西的发展。其三,注重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改善民生、造福人民。共青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扎实做好教育、住房、就业、医疗、养老、收入等群众广泛关注、普遍受益的民生大事,让广大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环境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力保障。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着一个区域的生产力、吸引力、竞争力。对于正处于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关键阶段的共青城来说,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奋力打造“环境高地”和“投资洼地”,以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加速集聚,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近年来,共青城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理念,推进了南湖大桥、新火车站、共安大道、宏博总部经济基地等一批亮点工程和精品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发展的硬环境。与此同时,不断提升发展的软环境。坚持依法高效行政,在行政管理体制采用“大部门”制后,加快理顺了部门之间的行政执法关系,建立了权责明确的行政执法体系,从管理体制上减少了重复执法、多头执法、重复处罚、重复收费的问题;优化服务措施,不断完善项目审批代办、重大项目“绿色通道”、领导现场办公等制度,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创新服务方式,搭建“银、园、保”平台,推动政、银、企合作,建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成为全省首批“人才发展和管理改革试验区”;健全保障机制,加强对优化经济环境的监督指导,推行企业评议职能部门行风制度,将评议结果纳入单位的绩效考核范围,并加大对扰乱经济秩序、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破坏发展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

(作者系中共共青城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