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预报和治理霾
根据目前工作进展,提前24到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预报霾的发生,是有可能的,但要完全准确还有待解决一系列难题: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要能较为准确地刻画各种不同的化学过程,要有完整的近地面污染排放的数据等。
既然霾对人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影响,那么能否及时准确地预报,未雨绸缪,做出相应的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霾能不能预报?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只不过可能要比一般的天气预报来得更为复杂。须知污染预报是在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作出的,也就是说,准确的天气预报是霾预报的基础。其次,还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在这样的天气背景下,为何这么多直接排放的颗粒物可以聚集于此,同时还要发生化学反应,进一步生成所谓的二次颗粒物。天气预报的本质是物理学问题,而后者就是化学问题了。预报时要能够认识这两个过程的相互作用和规律,加上经验,才能准确地作出预报。这是一个有难度的工作。现在有关部门都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根据目前的工作进展,基本可以认为,提前24到48小时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都是有可能的。一般可以做到60%到80%的成功率,当然完全准确目前是做不到的,有些疑难问题还有待解决。
首先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其次要能较为准确地刻画各种不同的化学过程,再者要有完整的近地面污染排放的数据。困难的是,有些污染过程不断在变,旧的污染源消灭了,新的又在不断地生成。到处是新建的工地和开挖的道路,每天都有新买的汽车开上道路,如遇堵车,拥堵路段的排放几乎无法估算,数据库始终处于更新的过程。更为困难的是,外来污染的长距离输送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其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要谈一下霾的治理。先看中美提出实施颗粒物标准的时间进程。美国从1971年发布实施总悬浮颗粒物的标准,到1987年发布实施PM10的标准,到1997年发布PM2.5日均浓度为0.065毫克的标准,以后在2006年又将这一标准提高到日均浓度为0.035毫克,美国走过了36年的时间。而中国在1982年提出了实施总悬浮颗粒物的标准,到1996年的PM10,以及2012年的PM2.5日均浓度为0.075毫克的标准,前后用了31年的时间,当然标准有所不同。显见的是,中国在治理方面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问题在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所遇到的困难更多。
2000年以来,上海市的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3%左右,就上海市在环保领域的投入而言,截至2011年底总投入达3780亿元,其中2011年环保投入为558亿元。大家可以看到,市区的工厂已经全部搬迁,消灭了黑烟的排放,许多污染排放大户关停并转,一些长期以来脏乱差的工业区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空气质量正在逐步好转。
但是新的环境问题正在不断产生,比如前面谈到的不同行业对于PM2.5的贡献,在短期之内要得到解决还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尤其是作为污染细颗粒主要来源的机动车尾气排放、道路扬尘、建筑扬尘等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的顽疾。众多的人口,鳞次栉比的高楼,拥堵的道路,追求大排量名车的虚荣心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时时在困扰着这座城市和人们的健康。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是,城市的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建筑物是不是越高越好,怎样的城市才能反映现代化的特征?浦东陆家嘴和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的比较和竞争,可能不在于楼有多高多密。按我的计算和理解,排放的污染物进了高楼密布的街区,恐怕很难扩散。我们的城市规划理念应该融入科学的精神,对现代化的理解,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根据2013年4月23日演讲录音整理,经作者审阅;这是 “中智杯”上海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人文经典论坛系列讲座之一,持续更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