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小传:束炯,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上海市教学名师。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973课题。重点关注城市气候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将环境磁学、环境化学与数理统计方法组合应用于大气气溶胶的物源解析;气溶胶光学厚度的遥感反演。近年来主要从事大气污染预测方法和气溶胶强迫机制研究,开展全球不同卫星数据的CO2和CH4产品比较分析与遥感反演。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2年入冬到2013年1月,我国华北一些地方以及山东、河南、安徽等大部分地区,断断续续发生了20余天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大约达130万平方公里。在此期间,天空能见度(即我们正常视力目视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仪器观测表明,在河北、山东西北部、四川东部等许多地区,大概有5-12天的能见度只有不到500米。因为它范围大,而且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总的来说,今年我国冬季的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总称)浓度比较高,和往年相比,中东部地区多处于一个稳定天气,冷空气偏弱,风力不强。在华北地区,这样的天气多达60%多,因此污染物非常容易在近地面积聚。反过来,雾霾天气的发生又促使大气更加稳定,所以加剧了这样的污染过程。这就是我国在2012年入冬到2013年1月发生严重污染事件的基本形势。
在了解这次污染事件之前,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雾霾事件及其治理经验,是值得我们从中吸取教训的。我觉得最为典型的当属伦敦烟雾事件。早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就有过所谓的 “伦敦烟雾”一说。英国化学家霍华德在1818年出版的 《城市气候》一书中,最早对伦敦冬季空气的浑浊和低劣的能见度做了十分细致的描述。从那时起,人们开始逐渐关注由于工业的发展导致污染和呼吸道疾病不断增加的关系。 1952年5月8日,在高气压的控制下,气流下沉,容易形成逆温,本来温度应该随高度降低,可这一天近地面温度随高度升高,地面的污染物排不出去,大雾笼罩伦敦城。 4天时间里死亡4000多人。 10年之后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又造成了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从那时起,伦敦市政府下决心进行治理,经过多年的努力,烟雾事件基本没有再发生。
第二个典型案例是美国洛杉矶的光化烟雾事件。洛杉矶的地理位置很有趣,西面临海,三面环山,工业非常发达。太平洋暖空气流到冷的洋面,水面空气会变冷,出现逆温。在每年5-10月,如遇天气晴朗,汽车尾气受到强烈阳光的照射,合适的条件下,会产生一种以臭氧为代表的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会刺激人的肺部,引起胸闷,灼伤人的眼睛。 1943年以后,在远离洛杉矶城100公里、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就曾出现大批松树林死亡的现象;上世纪70年代,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西方国家的城市居民对空气污染非常敏感。所以,有时蓝色的天空,乍一看晴朗通透,以为空气质量非常好,实际上并不一定。夏日里强烈阳光照射下的城市,有着良好的光照条件。汽车尾气排放累积的结果,也许潜伏着光化学污染的危机。
英国四面环海,而且冬季盛行的西风气流来自大西洋,吹来的基本是洁净空气,与中国相比,上游的条件更好。中国辽阔的国土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之不同,情况要更复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