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需求决定市场—探寻食品乱象的罪魁祸首(4)

【案例】需求决定市场—探寻食品乱象的罪魁祸首(4)

对食品安全危机的经济解读

一国居民对食物品类的需求欲望,受他们常在电影中看到的、在报纸上读到的、在广告中听到的影响,施加影响的群体往往是一国的高收入人群。他们消费的商品被视作“可及的幸福”的象征。对低收入群体而言,这种影响拖拽他们进入更高的食品品类层次,产生“拖拽效应”。

厂家总能找到办法降低成本和价格,以迎合这种需求。但低价格、低成本最终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消费者却无法识别。贫富分化严重的情况下,“拖拽效应”滋生伪劣食品,这些伪劣食品由于低价优势,扎根低收入群体和低收入地区市场,在监管不力的市场上不断渗透扩散,倒逼大型食品企业的产品价格。

小农式作坊是中国食品生产的主力,在最前沿也在最基层。即使双汇、三鹿这样的现代化大型集团,根基仍深植于小农作坊。不管地沟油、药物豆芽还是三聚氰胺,真正执行作假的也正是底层生产者。他们并未取得暴利,但仍选择作假,一方面由于监管低下,另一方面,相对没有利润,有利润就等于暴利!

首先,全民性“拖拽效应”造成伪劣兴起。在连锁化、规模化、公司化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下,生产者面临的监管和自身的机会成本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但根植于小农作坊的大型企业却可以把风险分散并下放,大型食品生产厂商不断降低采购价格,把成本压力和风险转给奶农、养殖户、馒头工厂,从相关事件最终处罚上,也能清晰看到风险是如何分散的。

其次,中国人很大一部分收入用于支付生活中的垄断性产品。这些垄断性因素议价能力强,而中国食品生产者分散、弱小,议价能力低下。此消彼长,食品花费是所有消费品中最难提高的。同时,压低恩格尔系数利于赤贫人群的生存,有利于稳定的目标。

更有甚者,老百姓购买食物付出的钱中,多数被流程中各个利益方通过物流费、高速公路费、油价及超市地租获取,真正到达生产者手上的寥寥无几。

这种新的剪刀差深刻伤害了中国食品生产的最底层。如果说道德是头顶遥不可及的星空,仅能聊以自慰,乱世峻法是治标的虎狼之药,仅能解一时之痛,那么减小贫富分化、提高基层小生产者的权利则是治本之策。

【启示与思考】

食品添加剂、瘦肉精、彩色馒头、塑化剂、超级细菌……食品市场像一匹断了缰绳的野马,突然地胡乱慌乱了一时,至今也是百姓最不放心的事情,像有的老百姓说的“今年难道是食品质量闹荒年?”。那么食品如此乱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好像还真的很少提及、触及,居然是需求。 

低收入人群可悲的“囊中羞涩”让他们买不起价高质量好的食品,他们的需求只能在低价品中去寻找平衡点,这样就给了“低劣低价食品”广阔的市场;普通收入人群对“低价高品质”食品的需求也是恶劣食品现象狂飙的一个因素。根据市场观察和研究似乎需求确实是食品乱象的罪魁祸首。这就告诉政府,食品问题要解决还是得从收入均衡去考虑,采取相应的调控机制促进就业,使得贫富差距尽可能减少。 

可是,事情总是多面性的。根源确实是需求,那么,抛开这个不好解决和根治的罪魁祸首,应该从如何去处理这个疑难问题,还一片放心的饮食区域呢?一是,生产销售商要主动认真地对待关系生命安危的食品安全问题,从原料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面“良心应对”、“诚信应对”,确保食品安全,确保健康,辅佐小康。二是,政府部门要遇乱则治、重典治乱,把整治食品非法添加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切入点,追踪溯源,加强全过程管理,严查食品制作和加工源头,严管食品添加剂使用,严禁非法添加物,严把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道关口,促进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好转,真正做好人民幸福安康的“安全卫士”。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