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城镇化发展规律探讨

新型城镇化与城镇化发展规律探讨

城镇化,是未来数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的最重大任务。诚为李克强总理所说:“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党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这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国家提出城镇化已有近20年的时间了。我国首次提出“城镇化”,是在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而党的十七大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三个特征

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或本质是农民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不仅仅进入城镇,或户籍变为城镇人,而是与市民平等的分享公共资源,即公共资源均等化。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新型城镇化,就是由以土地开发为重点,向以农民市民化为核心转变。“新型城镇化将会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新型城镇化两个基础之一是,为进城农民提供市民应享有的一切福利和保障。”

新型城镇化,首先要解决“准市民”的市民化问题。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率达到51%,而户籍城镇人口率为36%,其15个百分点的差额,基本上是“准市民”。“准市民”是指农民及其家庭成员全部进入城镇,就业与就学均在城镇,也有的已有城镇解决了住房。他们部分的分享了城镇公共资源。

此外,还有“就业非农化”,即农民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从事非农劳动,他们只分享了少量城镇公共资源。还有“失地农民”,即由于城镇扩张及建立产业开发区而占有农民土地的失地农民,国家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并解决了住房,但其他方面没有分享到城镇公共资源。还有“被上楼”农民,即因宅基地换楼房等原因已上楼的农民。他们除了解决住房外,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其他待遇。

新型城镇化,必须解决农民市民化的成本。国家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农民变市民成本在10万—8万。由于城镇规模不同,其成本也不相同。农民市民化成本,主要包括:就业岗位:工业、服务业、事业、社区,以及就业培训;基础设施:道路、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力、通讯、供暖等;社会事业:教育、医疗、文体等;社会保障:失地农民政府补助、养老保险、农民工失业保险、低保、医保、住房等;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绿地等。

2、新型城镇化是产城互动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需要强大的城镇化成长动力来推动。为此,城镇化必须与开发区相结合,即产城互动。新型城镇化,就是由城镇与产业开发区相分割,向城镇与产业开发区相互促进转变。“新型城镇化两个基础之一是,为农民提供更多并且稳定的职业,意味着每个城市要建立产业平台。”

首先是经济动力。只有构造强大的经济动力,农民市民化才有经济基础作依托。经济动力,包括工业动力及服务业动力。一般而言,城镇化的首要动力是工业动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在工业化率20%—52%期间,是两者高度正相关关系,二者增长率基本上是1:1;而进入后工业社会,由于科技进步及有机构成的提高,工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将持续下降。服务业动力有三种情形:一是因服务业而产生的城镇,即以服务业为主动力的城镇;二是小城镇人口达到6万以上时,城镇将产生内部化服务业需求;三是当工业化率达到52%左右时,服务业将开始替代工业主动力而成为城市成长的主动力。培育经济动力,需要建立工业开发区或服务业聚集区,以此为平台,聚集产业要素。

社会事业动力。社会事业既是公益性事业,在一定情况下,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可以成为城镇成长的动力。

生态动力。是指生态城镇,以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吸引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人群,成为以休闲城镇为特征的生态城镇。

培育城镇动力,需要研究土地升值潜力。农民集体土地,只有通过将传统的农业功能转换为新型工业功能、服务业功能、现代农业功能等,才能提高土地价值,为城镇化注入强大动力。这里需要测算土地的成本及收益。土地成本,包括征地成本、一级土地整理成本等;土地收益,指政府将整理及七通一平后的土地,转让给开发者,实现土地功能转换并获得土地增值收益。多数城镇,特别是中小城市(镇)的工业用地,基本上负收益的,土地增值体现在通过引进新型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后的土地收益;而服务业用地,土地增值基本上可以实现即期收益。这也是城镇化中出现的土地多数用于房地产的原因。新型城镇化,要特别防止土地过多的用于房地产开发,进而导致“死城”的出现。

3、新型城镇化是生态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需要建立生态优良的城镇。就是由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城镇化,向改造与建立生态城镇转变。

生态城镇化的路径,一是生态化改造的生态城镇。就是将老工业基地型、资源型的污染严重的城镇,改造为生态城镇。二是生态提升的生态城镇化。就是将生态环境相当较好的城镇,进一步优化提升为生态城镇。

生态城镇,其特征包括:低碳城镇,即更多使用清洁能源的城镇;资源节约型城镇,即建立生产与生活节约体系,通过节能、减排、降耗、替代等手段。从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

二、城镇化规律探讨

习近平主席指出:现在搞城镇化,不能单兵突进,而是要协同作战,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过快过慢都不行。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我国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