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镇化相关概念
所谓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关于双向城乡一体化,厉以宁教授认为:指农民可以迁往城市居住,可以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而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居住,可以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我们认为:城乡双向一体化是城镇化中高级阶段的产物。初级阶段是单向一体化,即农民向城镇聚集。双向一体化,则是通过促进城镇经济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支撑力,吸引农民向城镇聚集并达到较大规模;通过优化适宜创业、居住条件环境,并破除制度障碍,吸引较多的市民向城镇集聚。
全域城镇化,是指以城镇体系为载体,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产业发展为驱动,以农民市民化为核心,以城乡居民均等化分享公共资源为保障,以社会事业和生产生活方式进步为标志,整体推进实现区域内城乡现代化的过程。 但不是农民全部市民化。
成都推进全域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推进“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市场体制、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三个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规模化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
2、城镇生成规律与成长规律
城镇体系,依规模大小,依次为大都市圈、大都市、中心城市、重点镇。
城镇生成规律。一是行政中心:从历史到现在,任何一级的行动中心都是人口聚集的城镇。二是交通枢纽:如港口、铁路枢纽,公路枢纽等,均是城镇生成的一大原因。三是工业基地,以及矿山、林业、温泉等资源密集区。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工业集中区,以及矿山、林区等地,均因工业化及矿山、森林采掘而成为城镇。四是区域市场,有的城市,就是先有“市”而后有“城”,就是城市因“市”而生。五是科技创新,如美国的硅谷。六是生态优良区,随着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生态城镇将日益增加。有的城镇,是由单一因素生成的,有的则是由于多因素而生成;单一因素生成的城镇,也日益走向综合化。
城镇成长规律。其中,包括城镇成长动力:即,行政推进力(行政中心),经济动力(由工业推动,到服务业推动),社会功能吸引力(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保障力,生态环境吸引力等。
城镇成长衰退与经济正相关。经济活跃区,其城镇则为成长期及人口聚集期;经济衰退时,则城镇亦随之衰退。
区域经济发展极规律与城镇发展规律相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为倾斜—协调式,即区域经济增长向增长极倾斜。而增长极又包括由极化到扩散两个阶段,而城镇发展亦随之由聚集到扩散两个阶段。
逆工业化与逆城镇化正相关。工业衰退导致城镇衰退,城镇化率下降,如美国底特律由于汽车产业衰退而导致城市衰退;矿山、林业等资源型城镇由于资源枯竭而导致城镇衰退。
人口流动规律。规律之一是,如同水往低处流不同,人口则向经济活跃区及其科技、社会事业(教育、医疗等)、生态环境优良区流。规律之二是,农民进入城镇,又受到其自身经济承受力制约。因进城成本,大都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农民进城也体现由小城镇再到中等城市、大城市的递进规律。
新型城镇化与“三农”变革。城镇化的增量人口,是由农民转变而来的;城镇化的土地,是由农业土地转变的。城镇化的工业原料,有的就是农副产品。“三农”变革:就是将农民变为市民;将传统农业变为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及其现代产业链;将农村变为新社区。因此,新型城镇化与“三农”变革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必须将新型城镇化与“三农”变革统筹起来,一体化推进。
城镇化需要“六化”统筹。就是将城镇化与工业化、服务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信息化统筹起来。“推进城镇化,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城镇经济增长的条件。包括资金、技术、就业人员等,也包括产业配套条件。产业聚集区,一定是企业之间形成相互配套及服务的产业链集群。
城镇化成长与衰退期的显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人口流动状况,是净流入,还是净流出,还是持平。
城镇化与主体功能区。基于生态承载力,国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则在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