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成事迹,劣迹变奇迹?

事故成事迹,劣迹变奇迹?

6月8日,广西环保厅在其官方网站信息公开一栏,公布了2012年1月发生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称该事件“是我国镉污染事件处置史上的一个奇迹”。不少网友质疑其“歌功颂德”。日前,记者发现,文件中创奇迹等语句已被删除。(6月13日 中国之声)

一场事故,竟沦为一笔政绩炫耀的资本;一次危机,却变成一个自我夸耀的良机。倒是为非的“奇迹论”,因其价值错位,迅即成了舆论鞭挞的靶心。

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堪称水污染的一个事故标本。它曾扰攘一时,引发舆情危机,因河流出现重金属超标,柳州一度出现全城抢水的乱象。镉污染,本就与粗放式生产、环境治理的“欠账”有关;而环保部门的“捂盖子”姿态,更是备受诟病。涉事部门起初缄默不应,后在媒体倒逼下,才渐次公开污染状况,公开的镉污染超标额从3倍逐步升为80多倍。

应该说,此次镉污染,犹如一面镜子:既照出短视式发展的积弊、生态整治的乏力,也投射出应急能力的短板。尽管在有序处置下,事态渐趋平息,可其教训仍有待汲取。按理说,治理者当引以为鉴,反思工作纰漏,避免重蹈危机。

遗憾的是,时隔一年多,在“案例回顾”时,当地环保部门于“结案陈词”中,只字不提自身过失、问责举措,提及处置效果却是浓墨重彩,“充分肯定”“好于预期”等词眼,都在渲染危机应对的高效有序,而“创奇迹”定性,更是自戴高帽。

事故成事迹,劣迹变奇迹,这般路数,跟“红肿之处,艳若桃花”式颠倒如出一辙。镉污染事故造成的公共损失、舆情震荡,本该有官员担责;它抖露出的生态风险,也亟需纠偏;而科学处置,不过是亡羊补牢,是地方政府应有的履责动作。只可惜,事后反思处在缺席的状态,恪守本分,被夸耀成“创奇迹”。

对治理沉疴视若无睹,将治污履责粉饰为“成就”,是权责掂量的失衡,也是评判立场的错位、视角的偏颇。在事故过后,溯责归因、有序善后、严厉问责等,是反思链条上的必要步骤;无暇反思污染成因、监管缺失,却只顾表功,难免刺激公众情绪。

再者,即便在危机应对上,涉事部门积极作为,有值得肯定之处,那认可声也应发自于民众内心,而非自吹自擂。给自己颁“奖杯”,不如攒百姓的口碑。可“奇迹说”,更像是治理者的自我夸饰和表扬。也难怪,不少网民称,“处置史上的奇迹”一说太奇葩。

只表功不反思,这不是孤例。事实上,报喜藏忧,“负面新闻写成正面报道”,已是事故报道或信息公开时的惯性套路。在有些事故后,事故报道中鲜有人文温度,“高度重视”等频繁出现。比如,在河南巨源矿难后,作为事故的责任关联者,渑池县副县长在教条化发言中,就自我表扬,丝毫不见对生命的敬畏,只有连篇套话,遭到一片痛斥。

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中,曾明文规定,要改进文风,领导出席会议或活动应根据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等决定是否报道。对事故报道及信息公开来说,同样要改文风,少些歌功,多些反思,呼应民众诉求,体现人本关怀。

文过饰非,将处置镉污染事故说成“创奇迹”,背离了改文风的态势,也是对治理者权责内涵的误读:对职能部门来说,危机应对是本职所系,而非表功的政绩筹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