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有效落实努力打造食品消费最安全最放心地区

推进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有效落实努力打造食品消费最安全最放心地区

摘要: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是全社会共同期盼。大力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坚持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真正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充分发挥食品行业的自律作用,推进食品安全信用平台建设,健全完善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激励和引导广大食品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是全社会共同期盼。多年来,党政高度重视,部门间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持续开展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深入解决食品安全深层次问题。快速反应,妥善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排查消除风险隐患,严惩重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坚持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真正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显著

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按照“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监管、标本兼治”的原则,推进制度建设,健全监管机制,强化整顿措施,严格环节监管,全省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之作为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和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内容。省委将“全面提升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列入《省委常委会2012年工作要点》,省政府将“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列入十大重点工作、百项考核指标,并定期督办相关工作进展情况。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并与各市签订了责任书。年底,省食安办会同省有关部门,对13个省辖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考核评价,推动了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和任务的落实。各市、县政府持续加大组织领导和经费投入力度,常州、扬州分别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项目和1号文件,无锡、镇江分别实施了动态考核评价制度和考核保证金制度。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加强沟通联系,凝聚工作合力,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随着乡镇(街道)有关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职责的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有序、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健全监管体系,推进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建设,苏州在农委增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在商务局增设了商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南通在卫生局增设了食品安全检测综合管理处。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网络建设,分别在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聘请了2100多名协管员和近2万名信息员,充分发挥其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引导等方面的作用。推进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各有关部门普遍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并将之落实到基层生产经营单位。推广监测计划、实施、经费保障、结果使用“四统一”模式,设立市、县(市、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82个,覆盖全省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苏州投入4210万元,率先建立了全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南通精心打造了“数字卫监”、食品检测、“国检通”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淮安自主研发了流通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食品流通数据库。

三、深化治理整顿,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针对食品安全工作点多、面广、链条长等特点,各地各有关部门将开展专项整治、进行综合治理作为解决突出问题、提升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持续加大治理整顿力度。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农兽药残留、乳制品、食用油、鲜肉和肉制品、酒类、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调味品、私屠滥宰、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整治行动。其中,苏州启动的“天安行动”,连云港摧毁的特大新型跨省“地沟油”犯罪网络等,影响较大,反响较好。与此同时,各地进一步健全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无锡市公安局增设了食品安全犯罪侦查大队,扬州市公安局在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设立了警务办公室。一年来,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78.2万人,查处各类违法行为18794起,取缔无证照企业和吊销证照企业2457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37起。

四、创新制度机制,强化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切实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监管,认真落实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措施,强化生产经营企业责任,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我省食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服务环节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7.8%、97.15%和96.06%,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全省“三品一标”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新增“三品一标”3649 个;坚持实践运用和完善提高“两手抓”,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级分类分等监管模式更加科学有效,全省9631家食品生产企业纳入“三分监管”范围;强力推进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食品流通环节诚信自律水平有较大提高,建成市级食品安全示范点1387户;扎实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量化分级管理率达85.5%,圆满完成省“两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餐饮安全保障任务;探索建立了检验检疫监管样板建设标准,建成8个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样板,进出口食品农产品外向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同时,继续推进食品安全信用平台建设,各环节普遍建立了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完善激励引导和惩戒措施,定期开展企业诚信评估和等级评定。徐州实施了食品安全“六大放心工程”,连云港创新餐厨废弃油脂回收利用模式,无锡在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项目试点城市综合评分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五、注重宣传教育,营造食品安全工作良好氛围。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以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为载体,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广泛开展面向公众和全社会、系统性实效性较强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有效提升了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仅在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全省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0多万份,接受群众咨询超过100万人次。同时,制定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着力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协同共治的良好氛围。去年以来,全省累计受理投诉举报13789起,核实查办13741起,涉案金额3200余万元,累计向举报人发放奖金近40万元。充分发挥食品行业的自律作用,推进食品安全信用平台建设,健全完善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激励和引导广大食品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目前,我省已有21家食品生产企业通过了食品诚信管理体系评估评定并获得相关证书。泰州建立了食品安全培训基地,大力推行食品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常州市充分发挥“道德讲堂”作用,在双桂坊美食街开展“用道德良心、做放心食品”活动,收到了实效,创出了品牌,其做法被中央文明办、商务部、国务院食安办等部门在全国范围推广。

六、完善应急管理,积极稳妥处置食品安全事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指挥协调和现场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先后成功应对和处置了“外省流入问题牛肉”、“猪肉铅超标”、“美素丽儿”奶粉、“假羊肉风波”等一系列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健全应急处置机制,组织专家修订完善了《江苏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响应和协同应对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完善监测方式手段,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和研判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南京、淮安组建了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时发布政策信息,清除虚假不良信息影响。在“猪肉铅超标”等事件应对上,南京有效把控事态进展,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应对处置成效较好。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还进一步畅通了投诉举报渠道,在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依法准确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着眼长远 标本兼治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

饮食消费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012年,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上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我省食品安全呈现出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市场秩序稳定好转、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应急管理不断加强的良好态势,全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稳定向好。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健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关注度持续上升,对监管的知情参与诉求也愈加强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经济结构调整,我省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食品消费需求巨大,如果食品安全搞不好,不但会使食品产业蒙受极大损失,而且会给扩大内需带来不利影响,削弱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广、敏感度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在新形势下政府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加强社会管理和民生改善上,能不能保障好食品安全,也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考量。可以说,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保安全”这个中心任务,按照深入整治不放松、狠抓基层打基础、健全机制强监管、改革创新促发展的思路,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健全完善监管体系,强化依法科学监管,最大限度地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饮食消费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重点是开展“两大治理”、抓好“三个建设”、强化“四项工作”。

(一)针对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两大治理”。坚持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啃硬骨头,对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拳出击,进一步加大治理整顿力度。突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入开展“违禁超限、假冒伪劣”专项整治。按照“排查要全面、治理要彻底、成果要巩固”的要求,开展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使用非食品原料、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农兽药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五类违法行为,严厉整治出售过期食品、粗制滥造、冒用品牌、虚假标识等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坚决取缔“黑工厂”、“黑作坊”和“黑窝点”,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切实净化食品市场和消费环境。二是深入开展重点行业综合治理。坚持重点突破、整体带动,抓住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食品领域,采取治理、规范、提升等综合性措施,使其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坚持把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作为整治重点,着力解决影响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针对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重拳出击,近期正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保健食品“四非”行为。种植养殖环节,以粮食、蔬菜种植基地,畜禽、水产品养殖厂为重点,严厉打击饲料中添加激素类药品、农药兽药添加违禁物质等违法行为;屠宰环节,严厉打击销售无检疫检验合格证或检疫检验不合格肉品、收售病死畜禽及“注水肉”等违法行为;生产流通环节,严厉打击篡改生产日期、涂改标签标识、保健食品违法添加化学药物成分等违法行为,同时进一步强化婴幼儿乳粉监管;餐饮服务环节,以学校及建筑工地食堂、小餐饮、火锅店等为重点,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要进一步突出乳制品、食用油、酒类、肉类、保健食品等重点品种,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有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

(二)着眼长效管理,切实抓好“三个建设”。从这几年食品安全工作积累的经验和暴露的问题看,监管制度、基层体系和技术能力是提升长效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完善食品安全配套规章和地方标准,对现行标准进行清理规范,依法做好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工作,同时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宣传和贯彻。结合各地实际,梳理查找存在的监管职能交叉和空白问题,重点是针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前店后厂、现场制售等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积极推进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体系建设。基层管理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不足,这是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要把强基层作为工作重点,夯实基层监管力量,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强化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督促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职责内容,主要领导负总责,明确得力人员具体负责食品安全工作。构建覆盖乡村社区的食品安全协管网络,推进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做到“定格、定人、定责、定标”,着力解决人员配备、工作经费等问题,努力实现社区和行政村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全覆盖,加快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的食品安全监管组织体系,构筑基层有效的食品安全“防火墙”。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