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观后感: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的历史启示

《正道沧桑》观后感: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的历史启示

摘要:没有“以俄为师”,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起点;而没有“以苏为鉴”,就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往开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政治智慧和胆识魄力,还有对新的思想解放和历史飞跃的期待。

没有“以俄为师”,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起点;而没有“以苏为鉴”,就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往开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政治智慧和胆识魄力,还有对新的思想解放和历史飞跃的期待。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两个小时,苏联政府就来电祝贺并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苏联的带头下,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都迅速宣布承认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中,无论胜利和挫折都与苏俄的影响密切相关。可以说,她既是一部“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跨越的历史;也是一部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探索的历史。没有“以俄为师”,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起点;而没有“以苏为鉴”,就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往开来。

孙中山曾经说过:“中国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毛泽东也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在“以俄为师”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十月革命的经验,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之路、胜利之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指出:苏联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因此,建国初期,以苏联为“向前发展的活榜样”,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缺乏执政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唯一地选择。毛泽东后来在回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时曾经说过:“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评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弊端。为我们打破对斯大林和苏联模式的迷信束缚,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契机。毛泽东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代表团时说:对斯大林的批评“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种解放,一场解放战争,大家都敢讲话了,使人能想问题了,可以自由思考,独立思考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4月,毛泽东在其一生中规模最大的对我国经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中集体智慧,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光辉文献,全面阐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毛泽东尖锐地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指出:“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后来还多次谈到《论十大关系》,充分肯定了它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 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所以说,《论十大关系》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先河。1956年9月党的“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尽快地建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的目标和任务。1957年6月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统筹兼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重要的原则、方针,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建国初期,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转变,对于我们今天有哪些重要的历史启示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