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观后感: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的历史启示(2)

《正道沧桑》观后感: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的历史启示(2)

摘要:没有“以俄为师”,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起点;而没有“以苏为鉴”,就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往开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政治智慧和胆识魄力,还有对新的思想解放和历史飞跃的期待。

启示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科学看待和善于学习别国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善于学习和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但关键是学什么和怎么学。1957年毛泽东指出:“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管我国情况,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这种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他还特别指出,过去“在政治上我们是吃过亏的。什么都学习俄国,当成教条,结果是大失败,把白区搞掉几乎百分之百,根据地和红军搞掉百分之九十,使革命的胜利推迟了好些年。”毛泽东强调,学习借鉴外国经验必须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

启示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还要体现自己的特殊规律,体现自己的发展特色。正如毛泽东所说:所谓特殊的规律,就是各国的差别点。因为各国不同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都会有所差别。如果以为有了差别性,就可以否认共同性,是错误的;而如果以为有了共同性,就可以否认差别性,也是错误的。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斯大林把苏联模式绝对化,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和普遍规律,要求各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效仿。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教训。

启示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最根本的原则。毛泽东在1956年党的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以反主观主义为题,告诫全党: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并以斯大林为什么犯错误为例,说明“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的道理。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再次重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邓小平也曾经讲过:“这个原则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根据过去革命中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并在第七、第八两次党代表大会上加以肯定的。”

1960年,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说:“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1961年毛泽又说过:“对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不甚了了。我们社会主义是边建设边学习,搞社会主义才有社会主义经验。‘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的实践了。虽然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还有许多尚待攻克的必然王国。所以,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的历史启示中,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政治智慧和胆识魄力,还有对新的思想解放和历史飞跃的期待。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点击进入《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专题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