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会学学术团体的建立和活动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是从建立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正式形成的。学会成立以后,就着手筹建社会学研究所,以后又举办社会学讲习班,推动各省、市、自治区建立社会学会、建立社会学系和社会学所,参与制订全; "六五"、"七五"社会学科研规划,以学会的名言组织社会调查研究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社会学重建伊始,社会学研究会做大量的开拓工作,很有成效,功不可没。
1979年9月19日,上海市社会学会建立,首任会长是著名社会学家
(二)对外学术交流与国外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和消化
尽管社会学在50年代被迫中断之前已经在我国传播了大约半个世纪,我国老一代社会学者为此做了许多努力,在引进国外社会学理论的同时,也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研究,发表了许多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和专著,但是在这50年我国社会学仍然处在对国外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和消化阶段,创新方面少了些。经过了27年的中断,我国理论界基本上不了解这27年中国外社会学发展的状况,而解放前我国社会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在新形势下已经显得有点落后,特别不足以解释许多新的社会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社会学重建面临着严重的理论饥渴,急需引进和消化国外最新的社会学理论,从中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理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现在也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就可比的方面说)比外国落后",因此"需要赶快补课",在"就可比的方面"引进国外社会学理论,应该是"补课"的重要工作之一。
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学界从这样五个方面与国外开展学术交流,并不断引进和消化国外社会学理论,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邀请国外社会学家和教授来国内授课或做专题报告;组织人员翻译和介绍海外社会学论文、著作以及相应的理论;派遣人员到海外进行学术考察和交流;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到海外社会学科研和教学部门学习和工作;与海外社会学机构和学者开展合作研究等等。
1980年和1981年的两个夏天,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两期社会学讲习班,共有100人次参加,讲习班得到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杨庆昆教授和岭南基金会的资助,邀请了匹兹堡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社会学者参加讲课。1981年5月南开大学社会学系邀请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特.布劳(Peter Blau)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社会学系主任林楠教授分别讲授社会学理论和社会调查方法,他们先后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和第二期社会学讲习班做学术报告。1982年美国社会学学会会长W.怀特教授应邀访问我国,进行学术交流,与此同时,日本著名社会学家福武直教授首次率日中社会学会访华团访华,联邦德国弗尔贝尔德大学社会学系博格教授应邀到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讲授社会学理论,林楠教授应邀到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作有关社会调查的报告。1983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英格尔斯教授应邀到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讲授现代化理论,并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讲演,主题是社会学是什么和现代化问题,同年前世界社会学学会会长、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乌尔夫.希梅尔斯特兰教授应邀访问北京、南京、上海和成都,并作学术报告;该年的7月至9月香港中文大学5位博士应邀到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给研究生教授有关社会学的课程,10月德国社会学界人士南铁哈尔等6人组成的教授访问团来华做半个月的学术访问,他们分别从事科学社会学、人口社会学、职业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生态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等研究,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作了几场学术报告。1986年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联合举办社会学高级研究班(博士班),来自国内7个单位的13名硕士毕业生和讲师级的教学人员参加学习。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国外社会学学者来华讲学或作学术报告,这些活动无疑使中国学者和学生直接接受了国外社会学的一些先进理论和方法,由于这些国外学者不仅限于美国等国家,他们遍布欧美、日本以及香港等,特别是华裔学者起了很大的作用和贡献。
在邀请国外社会学学者来我国讲学的同时,我国社会学界积极地走出去,去国外进行学术考察、交流、学习和研究。1980年3月5日,费孝通教授应邀到美国丹佛大学接受应用人类学马林诺夫斯基奖,并在授奖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迈向人民的人类学》演讲,揭开了我国社会学界走出国门的序幕。1981年10月和11月,陈道率中国人口考察团赴欧美、日本等国考察访问,同年11月18日费孝通教授在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1981年赫胥黎纪念会上接受赫胥黎奖章,并发表了"三访江村"的学术报告。随后我国有更多的社会学者出国访问考察、学术交流,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英、法、德、苏联、匈牙利、荷兰、瑞典、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1989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学界与海外的交流相对沉寂了些,但是自1992年后这种交流重新展开,1995年亚洲社会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预示着我国社会学对外交流从小规模向大规模发展的趋势,为我国社会学与国际社会学界提供了更广的学术对话平台。与此同时,大陆社会学工作者与港台的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每年不但有人员相互来访,而且还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共同撰写学术文章或著作,促进三地两岸社会学共同繁荣和发展。
更重要的是我国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到国外学习社会学、人类学等,目前已经有不少人已经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有一些人已经学成回国,开始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学界科研和教学队伍中重要的力量。还有一些虽然学成但没有回国的社会学人才,也为我国社会学与国外社会学界开展交流起很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们把国外社会学中最新的理论和方法介绍到国内,加快了我国社会学与国外社会学的对话,更重要的作用是大大缩短了我国社会学教学研究与国外的差距。
中外社会学交流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大量国外社会学著作、文章和刊物被译介到我国来。根据世界通常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社会学发展要经历过国外社会学理论和概念的译介、应用和创新三个阶段,而我们认为在这二十年中我国社会学已经走过了1.2个阶段左右。在这个过程中,译介国外社会学著作和刊物则是重要的活动内容。迄今为止,国外几乎所有著名的社会学家的著作和文章都被译介过来,得以发表,即使有的文章和著作没有能够来得及翻译过来,但也或多或少地被介绍过来,以至国内有些社会学学者对本国同仁的文章和著作的了解还不如对外国同仁的著作和文章的了解多。国外各种社会学流派的理论基本上被我国社会学界所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内部刊物《国外社会学》是一份专门介绍外国社会学研究最新动态的杂志,成了我国引进和消化国外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论坛。目前许多国外社会学理论一经被译介过来,不但成为我国社会学界讨论和引用的对象,而且也成为其他一些社会科学学科争相引用的理论。
(三)社会学调查研究
20年以来,我国社会学界在译介国外社会学理论的同时,对我国社会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和研究,使社会学从一个不被人们所知的学科,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受到社会重视、关注和欢迎的社会科学。这应归功于广大社会学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工作,他们利用社会学关注生活、贴近现实的特长,深入探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出和发表了许多很好的研究报告、优秀论文和著作,或为党政决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资料,或为人起到解困释疑,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增长知识,或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学术参照系,甚至有助于开拓其他学科的研究视野和领域(当然这是双向的,社会学也从其他学科吸取有益的理论和经验)。
在这20年中,我国社会学的研究课题范围很广,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几乎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主要的研究课题有:西方社会思想史研究;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我国社会学史研究;现代化理论研究;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研究;阶级阶层问题研究;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小城镇问题研究;城市家庭婚姻大型问卷调查;民工潮调查研究;乡镇企业与社会发展研究;发展小城镇与城市化研究;农村村落研究;户籍制度研究;单位制研究;中介组织研究;百县市和百村国情调查研究;社区研究;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青少年价值观和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社会稳定研究;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研究;收入分配研究;公平与效率研究;社会指标体系研究;社会经济协调研究;住宅问题研究;贫困问题研究;知识分子研究;妇女问题研究等等。
这些课题研究紧紧围绕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以及如何提高社会学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能力这样的问题展开,它们不但促进了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和提高,而且大大开启了公众的视野、思维,为许多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方法和建议,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第一,从社会学恢复以来,我国社会学界在确立社会学在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地位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学科体系、基础理论和调查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在社会学重建初期,费孝通教授便率领一批社会学工作者,在研究资料短缺和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就着手编写《社会学概论》,尽管从现在看这本书很不成熟,但是它却在确立社会学在我国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地位上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在这20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学在许多基础理论方面都取得重要的进展,至少不再像初期那样存在缺少社会学理论的现象。首先,目前我们至少有了一个系统的社会学学科体系,在社会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学认识论等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初步界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性质、框架、功能和定位等问题。其次,在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上获得了进展:比如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我国社会学者积极开展现代化理论研究,对现代化内涵、现代化与西化、近代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欠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条件、我国现代化进程以及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等问题做了广泛探讨;又如从8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学界就开展我国社会转型研究,提出了颇受各界重视的社会转型理论,该理论将我国社会结构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转变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变做了比较研究,在指出了彼此之间存在一些相似性方面的同时,特别看到我国社会结构转变的特点,即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交织在一起、城市化主导趋势不是城市辐射农村而是农村包围城市式的小城镇化等等。最后,社会方法研究涉及到各种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它们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它们与其他学科方法关系以及方法论等问题,发表了大量文章和专著,聚集了一批研究人员,他们具体深入探讨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现代化问题、统计方法在社会调查中的应用问题、计算机在社会调查中的应用问题、尽可能避免社会调查中的误差问题等重要方法问题,使我国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