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社会学五十年(6)

新中国社会学五十年(6)

第二,在这20年中,我国社会学开展了大量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大大地扩大了社会学这门学科在社会上的影响,增加了社会对它的需求,反过来巩固了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 小城镇问题的调查研究

80年代初期,社会学刚恢复,费孝通教授就亲自率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同仁,对改革后的农村发展问题开展了社会学研究,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的研究报告。他们在报告中指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大发展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下一步就应该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以此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这个报告受到当时的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对我国社会学的今后发展无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社会学一恢复,就拿出这样的研究成果,使国家领导人马上感觉到它的巨大现实意义,也使不了解社会学的人认识到社会学的作用。当然,就社会学学科建设本身而言,这一研究也是有重大的意义,当时在社会学专业队伍还比较弱小、基础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备的情况下,费孝通教授抓小城镇问题的调查研究,抓住了社会学发展的主线,在研究程序上从典型调查开始,循着从个别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这样一条综合研究的路子,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从实证研究上奠定了我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也为我国社会学界联系实际为现实服务的踏实学风树立了一个榜样。

(2)家庭婚姻研究

社会学恢复不久,家庭婚姻研究就被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雷洁琼教授的领导和主持下,1983年"中国五城市家庭"研究项目开始启动,参加的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经济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这一课题是我国社会学重建以后开展的第一个大型的抽样调查项目,获取了丰富的资料,发表了《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中国城市家庭-五城市家庭调查报告及资料汇编》以及《中国城市婚姻与家庭》等一批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考察了我国城市家庭消费、家庭生育、家庭教育、家庭老年赡养、家庭网络、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的未来等方面内容。在这一课题研究的昭示下,1985年和1987年两项全国性的农村家庭婚姻研究得以进行。目前我国家庭婚姻研究不仅有了一研究人才,而且还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杂志,成为我国社会学中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

(3)社会转型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前者从二、一、三的排序到1995年演变为二、三、一的格局,与此相应的是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大量增加,农业的就业人数在减少。这样的变化直接带来我国社会结构的改变: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分化加速,社会多样性增加。国外社会学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概括,提出了社会结构转型的概念的理论。这一理论与我国20来年的社会变迁比较适合。最早用这一理论来研究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陆学艺教授和景天魁教授(见他们主编的《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一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几位教授。

我国社会转型有着明显的特点。用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伦理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社会还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也就是社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并存。对我国社会转型的研究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以及之所以还存在许多问题,都与我国正处在这样的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在结构转型期,国家与市场成为两个很活跃的发展推动力量,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在这样的转型期生产生活正在发生激烈的变动,会像已经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国家那样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家庭破裂、离婚率增加、社会风气等),另一方面体制转轨产生了价格双轨、民工潮、买卖户口等特有的社会问题。社会转型理论为我国社会学研究当今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视角,已经受到社会的肯定。

(4)现代化理论研究

现代化问题是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社会从上到下普遍关注的大问题,因为我们正处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社会学是以独特的视角来研究和阐述现代化问题。我国社会学对现代化研究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翻译国外现代化理论的文章和著作开始,随后转入描述性的介绍,再到深入的分析,由研究国外的现代化理论转到研究中国现代化本身,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化理论、中国现代化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中国现代化的环境和机遇、以及中国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和因素、中国现代化应采取的战略和步骤。刚开始,只有少数人参加这一领域的研究,80年代中期后,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工作者转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涌现了一批专家,如北京大学的孙立平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张琢等。

(5)农村社会和农村发展研究

小城镇研究也是农村社会和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社会学界在深入小城镇研究的同时,不断地开拓社会学对农村研究的领域。农村问题和现象的调查和研究一直是我国社会学界最关注的,是我国社会学的传统,老一辈社会学界有不少人,都是研究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这一情况在最近的20年中仍然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受到我国社会学界的重视,成了最热门的调查研究对象,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是最为丰富的。这与农村、农民和农业在我国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密切相关,可以说我国现代化的最关键问题不是城市问题,而是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如果没有9亿多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根本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而且我国农村在现代化变迁中处于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传统与现代在农村的交互作用最为明显,这为社会学调查研究提供千载难逢的良机,是中国社会学理论和流派得以产生的最肥沃的土壤,也是我国社会学界为世界社会学发展最有可能作出贡献的领域,所以,它不仅吸引我国社会学工作者大量涌入该领域研究,而且也吸引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学到我国农村进行社会学实地调查和研究。迄今为止,我国社会学界对农村的研究范围涉及到农村的家庭婚姻、基层组织、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家族和宗族、农民工、社会分层、社区、消费方式、宗教、扶贫、村庄重建、共同体、生活礼仪、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6)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到本世纪60年代,人类社会发展观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从重视经济增长转向重视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如何从定量上把握这一发展,社会学家们开始关注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1966年美国社会学家首先提出了社会指标这一概念。从此,社会指标体系研究迅速展开,很快取得了成就,并立刻在实际中得以应用,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专门在其年度报告中采纳社会指标体系研究的许多成果。我国社会学界虽然对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始于1980年,当时国家统计局首先提出了社会统计问题,不久便成立了社会统计司,于1985年发表了我国第一本《中国社会统计资料》。1987年"七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将"社会指标研究"列为重点课题。朱庆芳等研究人员从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他们不但探讨了社会指标所依据的理论,而且还运用所取得的社会指标成果,对人口在100万以上的100多个国家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出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在这些国家中的位置,即排列第68位。这一成果一经发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课题组还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做对比研究,其研究成果颇受各省市自治区领导的重视。课题组随后几乎每年都发表我国社会发展指标研究成果,都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社会指标体系研究不仅大大推进了我国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而且使社会学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许多人特别是一些领导首先是从这里开始了解社会学。在这个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的影响下,许多省市政府开始研究自己的社会指标体系,以提高政府的决策科学水平。

(7)社会调查和国情调查

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特点是重视社会调查,当然这种调查不同于一般性的调查,它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并力图来验证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一项,因此需要应用很科学的调查方法,对调查对象作严格的界定和选择。在这里,理论、方法和调查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

我国社会学研究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历来有重视社会调查的传统。特别是1979年社会学重建和恢复之后,费孝通教授和雷洁琼教授亲自领导和组织了小城镇问题和家庭婚姻问题的大型社会调查,开了风气之先。各地社会学工作者纷纷将社会调查作为自己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工作,根据自己的研究趋向,选择不同的方法,调查不同的研究对象。在调查过程中,一些社会学工作者改进了调查方法,反过来进一步拓宽了社会调查的领域。现在在社会学界兴起的口述史调查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几位研究者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他们住到农村,请当地健在的老人讲述当年抗日、解放战争、土改镇反、统购统销、合作化、公社化和实行大包干等历史。这种通过日常生活事件及其体验的调查,有助于更深和更细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和历史和现代化的进程,更显示出社会学解构社会的学科优势。

另一大在社会学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社会调查就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织的国情调查,其规模之大,可以说在中外社会学史上也是少见的。该课题于1988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被列入"七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点课题,具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执行。从1988年到现在,全国有3000多名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调查了119个县市1949年以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情况,访谈了约2--3万个干部群众,对3万多农户和城镇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写出了105个县市的县情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用了8年时间,出齐了这105个县市的调查报告(每县一卷),总共4000多万字。这105个县市遍布全国各省市(除台湾外),县可以说是我国最完整的一个基层社会单位,具有整体反映我国社会经济情况的特点,尽管各县之间的情况差别比较大,但是,这仍然掩盖不住县市的基层社会完整性特点,何况各省市都有县市进入这个调查研究范围,因此百县调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现实性。全书出版后,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研究中国国情的重要参考书,受多方摘引。因此这一调查成果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荣誉奖。在这个基础上,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正在开展百村调查研究,该调查在借鉴百县调查的经验基础上,提高调查的科学规范水平,即不但要真实地记录百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轨迹,而且还强调记录的学科规范性。如果百县市调查是从中观层面了解我国国情的话,那么,百村调查则是从微观角度更深更细地了解和认识我国国情。

(8)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的研究

如何分析和预测社会形势,是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社会学参与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国共产党一直很重视形势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年代重视军事形势的研究和分析,在建设时代则重视国家农业、工业甚至社会稳定形势的分析和把握。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国社会问题不是在减少,反而在增加,更需要把握新条件下的社会形势状况。不过,过去没有从社会学角度对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进行研究,所以对社会形势的把握和认识容易产生错误,以至于实际上现实中本来不存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的形势,反而认为存在这样的形势,从而偏离了社会发展的真正方向,热衷于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阶级斗争运动。到了九十年代,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的复杂性不断增加,社会治安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了全国上下普遍关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了开展我国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研究,具体由社会学研究所组织和实施。

从1992年夏天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组织院内外的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着手研究当年我国的社会发展、改革和稳定等方面的社会形势走向,并对下年作出相应的预测。1993年课题组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社会形势蓝皮书,马上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以后每年出版一本,到现在已经出版了7本。从第一本印刷6000册到现在增加到3万册,其受欢迎程度在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各界了解全国社会形势的比较权威和读物,上至中央下至县级干部都很重视该书。现在一些省市(如湖南、吉林、辽宁、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也都每年组织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编写本省市的社会形势蓝皮书,引导社会各界和党政领导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形势,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当然,社会学的应用研究不限于以上几方面,对社会和学科建设产生很好影响的也不只是这几项。比如,在这20年时间里,我国社会学对单位、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住房、知识分子等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都带来很好的学科和社会效应。一些社会学工作者通过对单位的研究发现,单位是我国城市社会的基本细胞之一,单位保障是我国社会特殊的保障形式,单位在我国城市社会阶层和分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改革前城市分化的基本特征是一种行政分化,一个人的地位不但取决于自己个人所处的行政级别,而且还取决于其所在单位的行政级别,改革后,单位在城市社会分化中的作用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加强和扩大,因为单位权力在改革中被扩大,而单位内部的差别却在缩小,单位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收入、地位以及生活条件等,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城市社会的分化。一些社会学工作者集中研究了国有企业的凝聚力问题,认为企业的凝聚力是一种群体凝聚力,表现为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和职工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上,增强国有企业的这种凝聚力是搞活国有企业的一个关键环节;还有一些社会学工作者集中关注国有企业中的下岗人员现象,做了大量的调查,提出了一些与经济学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总之,社会学应用研究不断地拓宽范围,挖掘深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提高社会学的学科水平的同时也扩大了社会学的社会影响和作用,使社会学与我国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强化了该学科的本土化特性。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