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国社会学面临着艰巨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以及解决我国社会发展变迁现实所提出的新课题的双重艰巨任务。当然在完成这双重任务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一方的进步将大大促进另一方的进展,但是一方的落后将阻碍另一方的发展。暂且不说前者,就拿后者来看,我国社会学要完成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从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来看,可以说,当前我国在世界各国中是最能给社会学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当然反过来说,这也是我国社会学所面临的艰巨历史使命和任务。从我国社会学界目前正在进行和关注的课题来看,我国社会学大体上面临着这样几方面的研究任务:
1、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但跟不上我国社会变迁的脚步,而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环节。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我国城镇实行的是单位保障制度,其前提是单位不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仅仅是执行国家利益再分配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情况下,单位已经逐渐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单位之间的分化日趋明显,一些单位本身面临着生存危机,但同时单位保障水平相对过高,已经成了许多单位(如国有企业)和政府的沉重经济负担,当然单位保障制度还存在其他一些明显致命的缺点,比如它覆盖面小,不能对没有单位的人给予保障,同时阻碍人员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之所以难以取得有效的结果,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密切相关。而过去我国农村基本上是延续的是传统的家庭保障制度,且不说这样做是否合理,这种保障制度在不存在社会流动和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还是有一定的效力,当然也有些家庭由于过于贫困,谈不上家庭保障了。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社会流动日趋频繁,市场经济和非农经济越来越发展,与此同时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仅仅依靠家庭保障已经远远不够了。目前我国城镇许多改革迟迟无法有效地深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密切相关,而我国农村发展以及城乡关系的调整迫切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农村和城乡不变迁的社会保障制度。那么,究竟如何改革我国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发展水平、特点和结构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而且也关系到在我国社会快速变迁的过程中保持社会稳定的问题,因为健全、有效和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稳定机制。在国外,社会保障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为政府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我国社会学虽然也开展了这方面研究,但是目前还没有提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模式,并从理论上给予有力的解释。这还需要我国社会学做更艰巨的努力。
2、城乡关系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迁是相当明显的,从过去的城乡二元分割格局演变为城乡相互交流的格局,但是不能不看到许多造成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以及相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还存在,甚至还根深蒂固,显然与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公民社会的建设很不适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否则显然会限制我国现代化建设,因为大家不难想象一个绝大多数人口还是农民或者生活在农村的国家,怎么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呢?
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关系变迁成了当今世界最有学术价值的社会学研究对象,应该是我国社会学发展的沃土。我国城乡关系变迁涉及到传统与现代、单一性与多样性、结构分化与社会流动、民间与国家、城市化等等一系列极具前沿性的社会学学术问题。
我们在前文曾提到过,自从社会学进入我国后,农村和城乡关系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研究领域,同样自从1979年我国社会学恢复之后,我国社会学再次把第一关注点投向我国的城乡关系(如费孝通教授主持的小城镇研究)。到现在为止,我国社会学在对城乡关系的研究上确实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从这一领域研究中诞生出我国自己的社会学理论。
当然我国城乡关系还没有理顺,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理论上还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还有更多的新问题涌现。我们相信,我国城乡关系仍将是我国社会学重点开垦的领域,如何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城乡关系,也是现实对我国社会学提出的要求和挑战,社会学应该发挥更好的作用,而且也能做到这一点。
3、阶级阶层问题研究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机制和利益关系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带动我国城乡居民走向分化和重组,各种新的阶层和群体不断涌现,不再局限于过去那样的工农商学兵、农民工人干部这样的阶级阶层结构了,他们之间的职业、收入、地位、身份、权力、声望、认同乃至价值观念等都发生明显的变化,比如,同样是工人,过去只有国营企业和城乡大集体企业的工人两类,他们之间的收入差别并不很大,但是经过20年的变化,现在工人内部的差别相当大,既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工人,又有乡镇企业工人、私营企业工人、外资和独资企业工人,还有许多农民工等等,即使是国有企业工人,还分在岗工人和下岗工人,不同工人之间的差别相当大,就是同一个企业中的工人差别也相当大;同样是农民,现在他们的异质性程度相当高。这种情况向我国社会学提出许多尖锐的、极富挑战性的研究问题:我国当前存在不存在明显的阶级阶层?如果存在,那么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社会学是否能将他们分类出来?20年来我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究竟是沿着什么样的路径发生分化和重构?怎样说明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悬殊问题?这样的分化和重构预示着怎样的社会发展和变化趋势?如何判断这样的现状和由此而来的变化趋势呢?各种阶级阶层理论在我国当前的阶级阶层变化面前是否受到挑战?是否需要我国自己的阶级阶层理论?或者说,会不会产生我国新时期的阶级阶层理论?
我国社会学对当前我国阶级阶层情况也做了许多研究,发表了一些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还没有有力地解答了上述问题。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正在对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但是我们看到,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面临着许多理论和实证调查的困难。
4、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自80年代以来,"保护地球"的呼声越来越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较科学地界定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和严峻,许多地区采取的粗放性经济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尽管我国采取了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措施,但是人口增长还是相当快,人地紧张日益突出;尽管我国城市发展相当快,但是城市管理远远滞后,空气污染和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已经危险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发展。这些问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等等各个方面,因此需要通过综合研究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方案。社会学虽然进入这个领域的时间比较晚,但是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对策,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目前一门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已经诞生,有一些社会学家和工作者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但是我国社会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显然不但没有跟上世界的研究步伐,而且也很不适应我国发展的需要。如何推进我国的环境社会学研究,以适应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要求,这一任务已经实实在在地向我国社会学界提出来,当然也是给我国社会学在我国发展中提供了一个发挥更大作用的机会。
5、贫困问题研究
贫困问题与战争、生态恶化等问题一同,成了当今对人类危险最大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人口正在面临贫困的危险。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在减轻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骄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人生活在贫困状态之中。尽管我国政府曾雄心勃勃地承诺到2000年基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但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承诺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贫困不仅仅只包括绝对贫困,而且还包括相对贫困。目前我国除了农村地区还有近4200万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外,城镇地区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由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不会很快消灭贫困现象(尽管我们希望尽快消灭它),它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经济原因,而且也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应该研究究竟是那些人生活在贫困之中,是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效应,政府和社会的扶贫行动和传递系统如何,如何解决脱贫了又返贫问题,如何防止贫困现象的蔓延等等问题。贫困问题历来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关注对象,我国社会学更应该关注它,把它放在我国整个社会结构变迁的大框架中进行审视、研究,并寻求有效的扶贫对策。
6、下岗与失业问题研究
下岗和失业与贫困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一旦下岗或失业,就最有可能面临着贫困的威胁。在城镇地区,下岗和失业几乎成了贫困的最主要原因,甚至成为贫困的代名词。随着我国城镇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工人要下岗甚至失业,目前下岗和失业成了我国城镇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估计,当前我国城镇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高达两千多万(更有人估计他们多达三千多万)。这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目前的一个很庞大和特殊的群体和阶层。如何对待他们,不仅仅是个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学问题。根据现有的经济情况,靠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不是马上能见到效果的,要解决他们的下岗和失业问题,首先要把握他们的社会特征、人口特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情况,然后才能找出社会经济综合解决方案和路径。因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很需要社会学参与对下岗和失业问题的研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