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季我们的教育该反思什么

最难就业季我们的教育该反思什么

嘉 宾: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王宏源 副研究员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朱新涛 博士

主持人:河南日报 李 力 记者

经济增长放缓,毕业生总量增加,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层面看,“最难就业年”实际上是“结构性就业难”

主持人: 2013年的毕业季号称“史上最难”,近700万高校毕业生给学生和高校都带来了巨大压力,据报道,上海、北京等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只有30%左右。从宏观层面讲,造成“最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王宏源:从经济层面看。经济增长放缓,毕业生总量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产业重组调整变化很大。2012 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今年一季度降至7.7%,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需求下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呈现“反周期”。另一方面,我国产业仍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第三产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增幅有限。有限社会吸纳能力与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递增的矛盾使得应届高校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社会层面看。“最难就业年”实际上是“结构性就业难”。一方面,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二元结构,发展机会、福利保障、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子女教育等因素的极度不平衡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大学生就业人口在行业、地域、企业规模和所有制层面的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劳动力市场改革不彻底,市场信号存在严重失真问题。一些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棚架”现象,也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高校要增强服务学生的观念

主持人:今年的就业难,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这一纠结的现象令人深思。我们的高校教育从中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反思呢?

王宏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体是学生,社会招工难的主体是企业,这反映出了大学生与企业在发展空间、知识技能、薪酬、工作环境等信息方面的不对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工作能力强、来了就能创造利润的劳动者,可缺乏实践经验是高校毕业生的先天不足。面对这一纠结的现象,我们的高等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我们还要反思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积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实行教授治学,专家治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扩大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实行聘任制,以公平科学的考核、评价和聘任制度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完善自主招生制度,根据市场需要向社会提供高校毕业生。

朱新涛:首先,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布局。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布局要面向市场需求,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压缩就业机会少、学生不愿学的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要充分运用产业发展策略,在学校与就业部门之间,实现培养规模与专业设置方面的“订单式”沟通。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要从招生政策、学习和就业待遇方面着手,保护那些社会需要,但在学生选择中并不热门的学科专业,如哲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专业、新兴学科专业等。

第二,要改进高等学校培养管理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丰富;在学习方式上要灵活,要加强学生的选择权;在学业成绩考试考核上,不能以死板的必修课制度,动辄使学生失去拿到毕业证、学生证的资格,而是要增加考试课程的替代性和选择性,主动帮助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增强就业能力。

第三,高等学校要增强服务学生的观念。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双向选择,缴费上学”改革以来,与之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高等教育时代相比,高等学校学生的受教育者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缴费上学,从经济学意义上说,他们同时还是花钱购买高等学校教学服务和管理服务的客户。现在,一个全日制、寄宿制、缴费上学的大学生,在国家规定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学年制度之下,如果不能如期合格毕业,学校理应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四,在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时代,国家、社会、高等教育受教育者个人及家庭要改变教育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是现代社会分工专业化、社会劳动知识化的结果。每个社会成员的失业与就业,都与其知识和能力密切地、动态地相关。因此,社会就业市场的知识需求是刚性的,而知识结构的需求则是柔性的、弹性的。因此,绝对地压缩高等教育规模既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也不符合受教育者个人愿望。然而,对于国家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来说,它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是,如何能够根据社会知识和人才需求市场来调节高等教育的运行并加强学生学业和就业指导,如何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受教育者丰富的课程和选择的权利,他们在这些方面做得越多,在毕业生就业方面承担的责任就越少。

社会实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主持人: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外大学生因为社会实践普遍丰富,他们在就业方面显然更容易与企业达成共识。国外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王宏源:大学生在最基本的生存、求职、就业能力方面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了解真实生活、熟悉社会规则、确定自身位置、品味或体验成败甘苦,这都需要他们最大限度地去投入社会实践。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但有实习或工作经历者签约率较高。这些表明,社会实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只有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给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扩大学生的交往面,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市场配置机制不断完善,发达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强调学校、中介和用人企业三者的战略结合。许多成熟市场国家都将大学生就业作为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战略加以重视,学校、企业以及学生本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实现了从学生到职场的平稳过渡。以德国“慕尼黑模式”为例,预先就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实践,从而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二是实行独具特色的“实习生计划”。在美国,很多大公司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实习生计划”,竭力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高校与公司、非赢利机构、政府机关合作, 在美国700多所院校展开实施了一个影响广泛的“卡迪拉克计划”,让在读大学生定期到社会中参加一定阶段的工作实践,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工作实践中并得到检验。

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的高校教育一是可以采取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方式,提前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使之尽早成为对企业、对社会负责的职业化成年人。

二是大力构建开放型实习就业服务平台。高校要积极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社会合作,充分利用各类就业见习基地,及时安排流动性失业高校毕业生到与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进行参观性实习,或者以预分配就业的方式进行毕业生产实习,帮助他们提升职业竞争力和再就业能力。

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创业是就业的高级形式,是许多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普遍采取的一种就业方式,它不仅解决了创业者本人的就业问题,还给社会其他人创造了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应鼓励高校毕业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以技术入股、寻求合作和自筹资金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寻求机会,努力创新,不断成长创造价值。

生活中的成功更多的是建立在一个人的自我激励水平、面对挫折坚持不懈的能力。高校教育应重视情商培养

主持人:据报道,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这似乎应该属于情商教育的范畴。这方面,我们的教育应该说一直很缺位。对此,您有怎样的建议呢?

朱新涛:高等教育在帮助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主要发挥两大职能,其中一个就是赋予青年人关于社会生活的意义的思维能力和行为素养。也就是传授给青年人关于社会意义的知识,思考方法、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以期望青年人能够评价和追求真、善、美等,有益于社会朝着正义与进步方向发展、人类集体的精神生活积极向上。

王宏源:“情商”一词可以追溯到两位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和约翰·梅尔,他们发现,一些聪明人无法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缺少人际方面的敏感性和技巧。而《纽约时报》科学栏目作家丹尼尔·戈德曼认为,生活中的成功更多的是建立在一个人的自我激励水平、面对挫折坚持不懈的能力、情绪管理、适应能力、移情能力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由此,情商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比智商还要重要。而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在传授大学生最重要的生存、生活、就业的本领方面,在做人、做事、进入社会的最基本的心态、最必要的操守方面均有所欠缺。美国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就是让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社会、感情生活也满载而归。

我国虽然从1993年实行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时起就要求高校要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迄今为止,真正开设好这一课程进行系统就业指导的学校并不多。因此,各高校要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一是准确定位职业目标。高校毕业生大多社会阅历较浅,受朋友、家庭等的影响,择业期望值较高。我们的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分析社会的专业需求以及自身素质能力,使其清晰地认识社会。在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有一个比较充分、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择业标准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

二是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借鉴美国高校的职业指导模式,我们的教育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实施贯穿整个高校学习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及时接触社会,了解就业情况。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综合老师、同学的评价,以及父母、朋友的期望,合理评估自己,确立自身职业发展方向。

三是培养造就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校毕业生要适应不断变化和调整中的经济社会,除了在校学习针对某种专门职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更要不断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心智的训练,以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打造稳定就业的坚强基石。⑥4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