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群众奔小康的好支书

带群众奔小康的好支书

核心提示:史安民,男,汉族,1955年5月出生,199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文化程度,现任高陵县通远镇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为了进一步畅通蔬菜销售渠道,2006年,史安民组织带领全村50多名经纪人东出潼关,西到甘肃,北上延安,南下四川,跑市场打开销路。

史安民,男,汉族,1955年5月出生,199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文化程度,现任高陵县通远镇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近年来,史安民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抓党建促发展,把党支部建成了建设富裕乡村、文明新村、和谐农村的坚强堡垒。他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全村群众建成日光温室大棚2538栋,户均5.6栋,人均1.3栋。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多。如今,何村已成为西北地区有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批发基地。史安民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受到了各级组织的表彰:2004年被高陵县委评为“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2005年获中央农广校“全国优秀学员”、西安市“劳动模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中心户长”等称号,2006年获西安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和省级“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称号,2008年被陕西省委授予“郭孝义式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

选准路子带好头

何村位于高陵县城西北,有8个村民小组、1964人,耕地2500亩。20年前,由于远离县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种粮为主,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1992年,史安民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看着群众过穷日子,他心里很着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三原县走亲戚,认识了山东来的技术员,第一次听到日光温室蔬菜这个新名词,当得知一棚反季节蔬菜一年能挣万把元时,他很震惊。回来后,立即联系十几名村民一起再次来到三原县,向山东技术员请教,并自己骑自行车到泾阳、灞桥等地实地参观学习。通过考察,他认为建大棚种蔬菜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但怎样才能让群众自愿建大棚种蔬菜呢?他决定自己带头,于是就说服家人卖掉家中的粮食和猪羊,借钱贷款,建起了两个菜棚。经过精心务作和摸索钻研,到年底纯收入达到了6000余元,是种粮收益的好几倍。看到种大棚能挣这么多钱,群众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史安民同村委会一班人商量后,赴山东寿光以年薪1.1万元,每天确保1斤羊奶、一个鸡蛋的优厚条件请回了技术员,并将薄膜、种子、黄瓜嫁接专用夹等物资从山东运到村里,第一批42栋大棚在何村建成。3个月后,蔬菜上市,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棚户手捧着大把的钞票,心里乐开了花。

勇挑重担强产业

1994年4月,史安民当选为何村村委会主任,他决定在村上扩大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三夏”刚过,他顾不上晾晒家里收割回来的麦子,揣上3000元钱,带上6名村民小组长,风风火火再次远赴山东寿光,学习大棚蔬菜的作务技术。等他回到家里,看到未及晾晒的麦子全部变霉了,老婆气得直掉眼泪,他心里难过极了。但他强忍着,卖掉了自家的拖拉机,筹资5万元,又上甘肃四川,跑湖南湖北,购回钢丝薄膜和竹竿,联系好上万卷草帘子,组织群众打墙建棚。可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出现了,由于怕担风险,信用社原先说好的20多万元贷款“卡壳”了。看着群众眼巴巴的目光,史安民找到信用社领导家中,说:“以我个人的名义贷款,天大的风险我承担。”信用社领导被这个热血汉子打动了,终于给何村如数贷款。很快全村又建成了120栋温室大棚,看着一栋栋大棚建成投用,他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2001年6月,史安民担任何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何村大棚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他带领群众抓住机遇大发展,2002年何村大棚突破千栋,至2008年总数达到了2538栋,实现了户户有棚、人人有棚,全村90%的劳动力专门从事大棚菜生产。蔬菜品种由最初单一的芹菜、豆角发展到如今的西红柿、圣女果、黄瓜、辣椒、乳瓜等十几个品种,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2008年全村蔬菜总收入达到3000万元,人均蔬菜收入达到 1.5万元,大棚菜已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何村也从一个以种粮为主的穷村一跃成为闻名省内外的小康村。大家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史安民也经常被邀请到各地讲课,进行现场指导,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大棚产业的迅猛发展。

一心为民促共富

2004年冬,菜价下滑,全村数千吨芹菜严重滞销,价格猛跌到每斤1毛多钱。为了打开市场,史安民及时与县上有关部门联系,请来各大媒体,在何村举行现场新闻发布会。他亲自开着车到处跑销路,一走多天,竟忘了给家人打声招呼,老伴一个人上大棚拉帘子,不小心从棚上跌落下来造成脊椎骨折。等回到家,看着受伤难过的妻子,他的心简直就像在流血。可老伴没有过分埋怨,反倒鼓励他说,咱不能只管群众建棚,还要让群众的菜不愁卖,不能让群众骂咱。经过在《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等省市主要报纸刊发消息,在市电视台一套、二套播放新闻及专题片,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春节前,不但全村1000多万公斤西芹销售一空,还出现了货缺价扬的喜人场景。为了进一步畅通蔬菜销售渠道,2006年,史安民组织带领全村50多名经纪人东出潼关,西到甘肃,北上延安,南下四川,跑市场打开销路。为了方便群众卖菜和客商购菜,他多方争取投资60万元建起了何村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建起了何村宾馆。随着大棚菜的规模化发展,史安民又在何村成立了蔬菜净菜包装公司,注册了“泾渭安民”牌商标,对全村的蔬菜统一包装调配销售,增加蔬菜的附加值,大大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销售的波折使他深切意识到,何村的大棚菜生产既要规模化,又要多样化、精品化、市场化。2007年9月,他又一次组织全村的种植能人和技术骨干赴杨凌、阎良、寿光等地进行参观学习,逐步引导菜农将种植品种由叶菜向果菜发展,向精品化发展,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