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集 时代主题

第三十七集 时代主题

核心提示:100万军队,约占当时中国军队人数的1/4,大裁军对中国军队来说是一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立体振荡”,是对一个庞大体制实施脱胎换骨的大手术。人们在感叹中国人魄力的同时,也抱有巨大的疑问:在冷战的阴霾尚未散去之际,中国却单方面提出裁军百万,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壮举,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改革开放的中国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世界呢?

【短片】

这是一张让世界惊叹的照片。1985年6月4日,西长安街京西宾馆内,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正在召开。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讲话中,轻轻地伸出了一根手指头,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裁军一百万。

裁军,对于全世界不是新题目。在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之间频繁上演裁军谈判的游戏,军备竞赛却愈演愈烈。“裁军”俨然成了一句响亮却又空洞的口号。

国外媒体评论,中国裁减军队员额是同邓小平实现国防现代化、老干部退休、提拔有知识的干部、消灭人浮于事的现象,以及国防军队建设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等举措相一致的。一家西德报纸说,现在世界上都在谈裁军,可是迄今为止只有中国人言行一致。几年后,世界各国政治家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这一举措时,仍赞不绝口。

【主持人】

100万军队,约占当时中国军队人数的1/4,大裁军对中国军队来说是一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立体振荡”,是对一个庞大体制实施脱胎换骨的大手术。人们在感叹中国人魄力的同时,也抱有巨大的疑问:在冷战的阴霾尚未散去之际,中国却单方面提出裁军百万,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壮举,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改革开放的中国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世界呢?

(推出片名——《时代主题》)

【短片】

1949年以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长期处于战争的威胁之中,进行过数次局部战争。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发生5个月之后,美国《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的一条消息,再次令世界震惊。文中说:“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酒泉、西昌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这条消息的真实性,至今仍无法核实,但可以确认的是,虽然核战争没有发生,但霸权主义的威胁却挥之不去。

在这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毛泽东和周恩来在70年代初开始调整中、美、苏关系,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局的信息。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达成协议。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 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此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毛泽东对整个世界格局作出了新判断,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短片】

1974年4月,联合国大会召开第六届特别会议,会议将围绕原料和发展的主题,专门讨论改造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大问题,这在联合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党中央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但当时周恩来已经是身患重病,不宜远行,由谁来担任代表团团长成为一道难题。外交部酝酿了三个团长人选。当报告很快交到了毛泽东手里时,他想了想,却说出了另外一个名字:邓小平。

此时,第二次复出的邓小平,刚刚从下放三年之久的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厂回到北京,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这位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70岁老人,再一次登上了新中国的外交舞台。

1974年4月10日,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召开。一个来自中国的小个子,身穿黑色中山装,健步走上讲台。台下100多个国家代表团成员都在凝神倾听,记者席和旁听席上也挤满了不同肤色的听众。每个人都清楚,邓小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美尚未建交的情况下,第一位来到纽约出席联合国会议的国家领导人。

联合国会议大厅,响起了坚定、明朗又带着四川口音的普通话。邓小平详细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并强调,“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发言结束后,会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中国代表团席位前排起了长龙,几十个国家的代表来到邓小平面前,与他热情握手并表示祝贺。

【主持人】

联合国大会之后,邓小平这个名字震动了整个世界。“三个世界”的理论和中国永不称霸的承诺,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热烈欢迎。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70年代上半期中国先后同40多个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到1979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20个,遍及五大洲。这是对中国的认同,更是对和平的认同。

【短片】

1985年3月4日,邓小平会见了日本著名的经济团体——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发表了一个重要观点:“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经过长期观察和科学分析,依据新时期国内建设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邓小平在1985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思想,第一个转变是指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第二个转变是指从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的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的转变。百万大裁军的决策,正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发展走向、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之上做出的。

从1978年到1986年,国防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从17.37%减少到9.47%。与此相对应的是,基本建设投入、科教文卫投入、城市维护建设投入等财政支出增长大幅增加,十年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短片】

外部环境的改善,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一个全新、自信、渴望学习和交流的中国出现在世人面前。这种改变也在悄悄地改变着这个国度中渴望知识、追寻梦想的年轻人的命运。

“今晚9点02分,在首都国际机场我登上了波音747飞机,离开了中国飞往巴黎。”这是一本已经泛黄的日记,写于1984年。对于时光的追赶,对于国际先进技术的学习,已经成为那个时代最为迫切的主题。1978年,邓小平提出要向西方世界派遣留学生,而且不是一个两个,要派就成百上千地派。

从1978年至1985年7年间,中国共派出公费留学人员20000人,其中理工科学生人数占85%。30年后的今天,这群改革开放后踏出国门的学子,很多已成为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的领导者、参与者,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和高技术研发的领军人物。

【主持人】

有走出去,当然还要有请进来。面对开放的中国,许多外国人也开始陆续走进这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东方国度。技术人员、学生、商人、旅行者,他们开始更广泛地游历中国,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以崭新的形象得到了世界的瞩目。

【短片】

然而时光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等西方国家失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开始把中国作为新的“靶子”,乘势对中国加以遏制和封堵。西方先后抛出了五花八门的“中国威胁论”。

面对国际风云变化和种种现实压力,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用饱含中华民族智慧的语言,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当时,国际国内都有人希望中国接替苏联,成为社会主义新的扛旗者。邓小平说,“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