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中国银行业的“钱荒”成为多方瞩目的焦点,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攀上高位。大型商业银行加入借钱大军,导致各期限资金利率全线大涨,“钱荒”升级。“钱荒”从银行体系内萌生、在资本市场被放大。
“钱荒”产生的背景
专家认为,钱荒出现原因主要是:从资金供应方面看,由于美元开始走强,加之我国对曾经拥有高回报率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加强了管理,导致资本流入放缓,新增外汇占款大幅下降,5月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较4月下降77%。外汇占款是央行买入外汇时投放的等值人民币,时下已成为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之一。
再从资金需求方面看,由于5月份银行信贷投放不足,以及部分银行认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监管部门可能会放松对信贷的管理,于是加大了信贷投放的力度,这些因素导致近期银行信贷大幅增长。“此外,还有一些季节性、阶段性因素”,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比如对理财产品加强管理、对外汇存贷比进行规范、银行半年度业绩考核等,都增加了银行的资金需求。”资金供不应求,银行间市场上自然头寸吃紧,利率飙升。而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却没有相应提升。上述各种因素都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收缩压力。
钱荒,一面是资金“饥馑”,一面是游资“过剩”,中国式不对称“钱荒”,折射出的是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匹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对这场迷局给出了答案——银行市场资金面紧张并不是当前货币政策将收紧,而是过去几年商业银行随心所欲扩张自己的业务规模,达到一个极点后的集中爆发。
“钱荒”产生的客观影响
有观点认为,钱荒会造成系列社会影响,如总体来说2013年并没有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但与2008年订单一夜间消失导致“猝死”相比,现在中小企业的订单倒有,活着又看不到希望。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生存危机,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观,下半年真有可能迎来一波倒闭潮。由于信贷额度紧张,银行议价能力普遍较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中小企业贷款仍会很难。持续多日的“钱荒”还引发了股市接连几日的持续震荡。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对其影响不大。”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说。意味深长的是,面对来势汹汹的“钱荒”,央行安之若素,并没有释放更多的流动性。这一调控指向似乎在暗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由简单的数量调控逐渐转向质量和结构的优化。业内人士称,央行坚持不“放水”,是对一些热衷炒资金的银行示警,本质上是要把钱逼进实体经济,不要再玩“高利贷式”空转。“央行的做法是对一些不重视流动性管理的银行的一种惩罚”,专家分析,市场上有一些银行流动性管理不当,流动性处于偏紧状态,一旦缺乏资金,就拼命从银行间市场拆入,给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并倒逼央行“放水”。“此次央行拒不出手,就是希望商业银行能够按照审慎经营的思路来加强管理,保持充足的流动性。”
“钱荒”是个伪命题
新华社则发表评论说,当下中国市场“并不缺钱”,我国广义货币达104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居民储蓄即将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从这个角度上看,“钱荒”是个伪命题:资金有的是,只是没有进入到该进入的实体经济领域。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呈现出的问题,我们应予以充分重视,但不必过度恐慌。目前银行间市场的所谓“钱荒”只是一种结构性短缺。
这种资金紧张的局面应当不会持续很久,短期内骤升的利率会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进入银行体系;由于银行间市场利率持续高企将有可能进一步抬高本已不低的社会融资成本,对实体经济不利,这种状况不宜持续太长时间;加上季节性和阶段性因素消退,进入7月后,资金紧张的状况会逐步有所缓解。
客观地讲,外围环境的变动对国内影响也远没有到诱发危机的时刻。现在人们普遍在谈论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担心由此而引发的热钱抽逃。但是,由于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可兑换,对热钱出逃有着天然的防火墙作用。可以说,外部环境的变化带给中国的影响会有,但不会伤及经济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