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钱荒” 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    (2)

正视“钱荒” 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 (2)

“钱荒”现象带来多维启示

“钱荒”这一伪命题在银行和资本市场上引起的“真”动荡,凸显出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的紧迫,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正视“钱荒”带出来的问题,可以成为凝聚改革共识的真良机。以往的历史经验表明,改革往往是被“逼”出来的,往往越是人们意识到不改革的危险性时,越会成为凝聚共识、推动改革的关键时刻。如今,“钱荒”现象正以市场的剧烈震荡提醒人们:靠货币信贷的过度扩张换得的经济增长,正在加剧资金的空转、泡沫的膨胀和经济体的虚火上升。我们应当痛下决心加以改变,推进利率市场化等多领域的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经济方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金融更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正是当前中央所提倡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三度提及要“激活货币信贷存量”,彰显出停止扩张性政策、让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意味。 

如何看待钱荒的逻辑和影响?钱荒之后,我们需要做什么?

国务院参事、亚洲开发银行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认为,中国金融市场发生大危机的概率很小,但要看到,中国较低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造成国内金融市场相对封闭,不利于金融机构摆脱惰性,影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推进相关配套的金融改革,显得迫切而又重要。高企的广义货币存量蕴含的风险,必须通过改革体制的方式加以解决。改变中国的金融结构,改变商业银行贷款作为企业外部融资核心来源的地位。此外,我们现在最缺的是小微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用金融体制支持小微经济,支持农业,支持农村,怎么开放民营,开放中小银行,同时建立一套监管体制,让其既能有好处又不出大问题。

那么,中国的金融结构应当怎么改?汤敏说,金融是一个非常大的双刃剑,所以一定要在开放的时候把监管收紧,都监管不开放就死了,都开放不监管就乱了,一定要双向,中国目前的主要矛盾还是监管灵活不够,监管也比较弱。但目前中国楼市泡沫还在发展中;影子银行问题亦十分突出,二者对经济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存在潜在的风险。上述问题要求中国在推动金融改革时,首先要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认为,从总量看,银行体系流动性并不短缺。截至6月28日,全部金融机构的备付金余额是1.5万亿左右,高出正常支付清算需求量的一倍还多,而且存款准备金率一直是在20%左右,支付头寸充裕。这几天,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已经开始缓解,这种情况不会影响我国银行业平稳运行的总体格局。尚福林同时表示,一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业务结构存在缺陷,这些应该引起银行业高度重视,这就需要银行业加大风险管理、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力度,下一步将统筹银行业改革发展顶层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金融改革问题,提出多条富有前瞻性、突破性的举措。从大思路看,是要逐步有序地推动金融改革,特别是通过盘活存量货币,支持经济转型与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内需,防范金融风险。首先有可能突破的是民营银行的准入改革。不少专家近期指出,要允许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防范道德风险,防止风险外溢。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